楊浦區司法局與未成年犯管教所
聯合開展首次女性社區矯正對象
入監在刑意識教育
為深入推進刑罰執行一體化建設,在市司法局和市監獄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下,楊浦區司法局、未成年犯管教所于4月1日聯合開展全市首次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入監在刑意識教育。
此次活動以涉賭、涉詐等罪名具有較高風險的對象為重點,共有25名女性社區矯正對象參加。通過監房生活實景體驗、在押人員“面對面懺悔”、改造行為規范實訓等教育體驗活動,零距離感知監禁狀態下的限制與約束,深度強化在刑意識。
場景一:入監教育
上好在刑意識“體驗課”
走進監區,一道道沉重的鐵柵欄與狹小封閉的監室,頓時讓社區矯正對象們神情嚴肅起來,有好奇、有緊張、有畏懼,更多的還是不安和忐忑。來到指定的監室,按照口令正襟端坐,認真觀看教育片《樹立正確的改造觀》,并在監區民警的指導下,學習整理內務。
社區矯正對象小張羞愧地表示:“看到監舍里疊成豆腐塊的被子,想到自己經常忘記點名,還時常需要社工老師提醒,現在才真正明白:法律的紅線不是彈簧,沒有伸縮的余地,自由不是理所當然的,是需要用遵守法律去守護的。”
場景二:隊列訓練
上好令行禁止“紀律課”
“注意腳跟并攏角度”教官邊示范邊講解:“規范化訓練培養的是令行禁止的紀律意識”。通過體驗監獄標準化的行為訓練流程,使社區矯正對象們更深入地了解監獄監禁刑與非監禁性刑罰的區別,珍惜社區矯正機會,強化自覺接受監管的意識。
場景三:現身說法
上好認罪悔罪“現場課”
兩名服刑人員聲淚俱下地訴說著自己如何被虛榮心蒙蔽雙眼,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輕易地越過了法律的底線,無顏面對自己年邁的父母,愧對信任自己的朋友伙伴,整日生活在愧疚和自責的痛苦之中。
安靜的教室內,每一名社區矯正對象的情緒都仿佛被那輕微的抽泣聲所牽引,臉上的表情逐漸凝重,想到自己還有家人的陪伴,仿佛觸及到她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眼中逐漸泛著淚光,如若不珍惜矯正機會,等待她們的將是失去自由,與親人、孩子分離,忍受從身到心的雙重煎熬。
社區矯正對象小劉眼眶濕潤道:“以前總覺得社區矯正就是走個形式,今天站在監獄的鐵窗前,突然意識到這堵高墻隔開的是兩個世界。就像民警說的‘自由的重量,往往在失去時才能稱量’”。
自2024年以來,楊浦區司法局持續推進社區矯正對象入監在刑意識分類教育,充分發揮特殊場所功能優勢,制定個性化矯治菜單,建立常態化教育模式,整合各方資源力量,構建多元化教育幫扶體系,在統籌推進監獄改造、社區矯正、安置幫教等工作一體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和新突破。
先試先行,打造在刑意識教育基地
先后聯合五角場監獄、未成年犯管教所建立社區矯正對象在刑意識教育基地。經過實地調研、方案制定、對象篩查、組織實施、跟蹤反饋,逐步形成常態化入監在刑意識工作模式,為構建多元化分類教育矯治體系探索了新的有效路徑。
分類教育,制定個性化矯治菜單
充分考慮到社區矯正對象的多樣性,通過對象篩查和分類研判,精準識別新入矯對象、重點重要對象、不服從日常監管對象以及不同罪名、不同性別社區矯正對象的差異化需求,制定個性化的矯治菜單,確保教育內容貼合實際,教育效果深入人心,有效提升教育矯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注重實效,建立教育效果反饋機制
重視教育效果的評估與反饋,把握時機,第一時間開展個別教育,鞏固在刑意識教育成果。同時,通過問卷調查、面談等多種方式,廣泛收集社區矯正對象的意見和建議,對教育效果進行評估分析,并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方法,做好入監在刑意識教育“后半篇文章”。
文章來源:楊浦矯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