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茂利 北京報道
“雙方同意盡快重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談判,為推動中歐企業開展投資和產業合作營造良好環境。”4月3日下午,商務部新聞發布廳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答記者問時提到。
何亞東介紹,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與來訪的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舉行會談。會談中,雙方討論了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案、中國對歐盟白蘭地反傾銷案等議題,再次確認將按照中歐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經貿分歧。
“去年,歐盟落地反補貼調查的時候,一直沒有間斷和中國政府談判。例如,在落地后不久,就有新聞傳出在就最低的汽車售價和中國車企談判。從中可以看出,歐盟的反補貼只是一時之舉,并沒有完全關上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歐洲的大門。”法國標致雪鐵龍前研發工程師、淺覺深知咨詢公司創始人陸盛贇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政府也在反補貼調查結果落地后,利用中國車企計劃在歐盟投資博弈,有幾家計劃在歐洲建廠的車企選擇在投了反對票的國家設廠。”
陸盛贇進一步指出:“這次美國政府宣布加征關稅,直接讓中歐涼透了心。中歐同意重啟電動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談判,這個是最典型的面對美國關稅的應對策略。”
3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公告,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該關稅措施4月3日正式生效。根據白宮發布的文件,25%的關稅將適用于進口乘用車(轎車、運動型多功能汽車等)和輕型卡車,以及關鍵汽車零部件(發動機、變速箱等),并將在必要時擴展至其他零部件。
目前,全球范圍內,中國、美國、歐盟新能源發展進程并不一致。相比中美兩國,歐盟國家新能源轉型緩慢。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一場論壇上公布了一組數據,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再創新高,同比增長24%,滲透率達19.3%。其中,歐洲地區新能源汽車略有波動,總銷量同比微降2.3%;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提升,同比增長6.9%;中國新能源汽車去年銷量保持35.5%的高速增長,市場滲透率達40.9%。
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起于2022年。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對歐出口激增引發歐盟委員會警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超過1倍。在歐洲,每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來自中國。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覆蓋比亞迪、上汽、吉利等企業。據彭博社報道,馮德萊恩演講時稱:“全球電動車市場充斥著平價的中國汽車,它們的價格之所以低,是因為獲得了巨額的國家補貼,而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
2024年6月,歐委會發布關于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
同年10月,歐盟成員國正式進行投票通過,確定在現有10%的稅收基礎上,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征收最高35.3%反補貼稅至少五年。
具體稅率方面,對特斯拉加征7.8%的附加稅,對比亞迪、吉利、上汽分別征收17%、18.8%、35.3%的附加稅,而其他參與調查但未被單獨抽樣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加征20.7%。加征關稅后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進入歐洲市場面臨最高45.3%的超高關稅。
“我去年接待了幾個法國代表團,作為法國的立場來說,也對歐盟的‘官僚’是非常不贊成的。某代表團認為,中國車企進入歐洲,有助于幫助歐洲車企更好地完成電動化的轉型,尤其是幫助歐洲電車產業鏈更快地升級,利用中國的know-how(技能)。”陸盛贇告訴記者。
宣布加征關稅后,梅賽德斯-奔馳、大眾汽車集團、寶馬高管紛紛站出來發言,表示反對。
“我心里在想,他們到底想做什么?他們是想摧毀我的商業模式,讓我在經濟上無法生存嗎?”梅賽德斯-奔馳集團首席執行官康林松在“柏林全球對話”節目上表示,“我們堅信反補貼關稅會長遠地削弱一個行業的競爭力。自由貿易和公平競爭將給各方帶來繁榮、增長和創新。”
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Oliver Blume)在接受德國媒體《星期日圖片報》采訪期間表示:“不應該是懲罰性關稅,應該給予在歐洲投資的中國車企相應的優惠。那些在歐洲本地投資并給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同時與當地公司合作的中國企業應該在關稅方面獲得相應的優惠。”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的做法完全行不通。”寶馬集團方面表示,“這么做不僅不能提升歐洲汽車制造商的競爭力,反而可能會損害那些在全球范圍內積極開展業務的企業。”
(編輯:張碩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