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河西走廊,料峭春風掠過戈壁灘,沉睡一冬的芨芨草悄然冒出新芽。在甘肅金昌市永昌縣紅山窯鎮水泉子村的掃帚加工車間里,53歲的劉成志正麻利地將曬干的草稈理順、捆扎,他的身旁摞著半人高的成品掃帚。
過去點火都嫌扎手、曾被當地人視為“無用雜草”的芨芨草,如今卻成了全村人的“致富草”,6年間帶動村集體年增收超5萬元,讓30余名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更探索出一條“村企聯營、以產帶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2018年,在外打工的劉成志偶然發現金昌市場對天然材質掃帚的需求激增。“芨芨草纖維堅韌、耐磨損,不就是做掃帚最好的原材料?”于是,他跑遍永昌縣,最終在水泉子村找到了品質最佳的野生芨芨草。他在水泉子村建起了一個小作坊,靠著最簡單的裝備,把芨芨草捆扎成掃帚。
村民在制作掃帚。金昌市委宣傳部供圖
隨著掃帚銷量突破5萬把,原有的小作坊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水泉子村黨總支書記葸仁慶和劉成志算了一筆賬,若將零散加工進行整合,既能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又能壯大村集體經濟。2024年,村集體爭取到150萬元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后,對原有小作坊進行“脫胎換骨”式升級,900平方米的標準化車間取代了露天作業區,自動化綁扎機將效率提升3倍,硬化道路直通G312國道。更難得的是創新合作模式——村集體以廠房、資金入股,企業負責技術、銷售,利潤按比例分成。
掃帚加工車間。金昌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介紹,該車間實行彈性工作制,農忙時可隨時請假。50余戶村民從事芨芨草收割,戶均年增收1.5萬元。
“以后還可以把芨芨草編織成草簾出售,考慮到附近種植大戶多,還能做成顆粒草混合草料出售給種植戶。”談及未來,劉成志信心滿滿。(張詩雅 胡有春)
來源:金昌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