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日清明節,“上墳不能隨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墳”,是啥意思?
今年的清明假期就要到了,你有什么打算呢?是回老家上墳祭祖,還是去踏青游玩呢?建議大家,如果時間允許,一定要回老家上墳掃墓,一方面是傳承孝道和感恩,一方面也是獲得祖先的庇佑。
因為,在古人的觀念中,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有“累世福報”的,他走的時候不能都帶走,會留下一些與他的牌位有關。因此,清明、中元節祭祖時祈求祖先庇佑,隱含“祖先積累福報護佑后人”的觀念。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今年的這個時間是在公歷4月4日。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不僅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的一部分習俗,還融合了上巳節的習俗,是非常重要春季祭祀的日子。
當然,我國幅員遼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的差異。例如,在民間就有“上墳不能隨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墳”的講法,什么意思呢?下面來具體看一下!
清明節上墳的由來
我國古代時,是非常重視孝道和家族倫理的,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需要后人供奉,而我們上墳掃墓就是表達追思和祈求庇佑的重要方式。
人們通過整修墳墓、焚燒紙錢、供奉祭品等儀式,體現“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清明時節草木新生,同時也是農人春耕春種的大好時候。這個時候上墳掃墓,剛好把一冬天的灰塵落葉掃掉,露出新發出來的草木嫩芽,古人把這個叫作“生機”,暗合了古人“生死循環”的觀念。
并且,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掃墓也暗含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家族興旺的愿望。
在唐代的時候,清明節這一天,男人和女人都會帶著柳枝出去掃墓,擔著承裝食材的盒子,掛著祭祀用的紙錢,到了墓地有的拜祭,有的將酒酒在地上祭祀,有的思念親人痛哭,之后還要將墓上的草除掉,再添上一些新土,還要在墳頭上面放上墳頭紙。并且,這些祭祀儀式完成后,會和前來祭祀掃墓的人在一起進行野餐,形成“哀樂并存”的獨特文化現象。
那么,“上墳不能隨便上,一代不祭三代墳”,是什么意思呢?
這個說法源于舊古代時的民間習俗信仰,他們認為,人的“血親關系”在三代以內是為緊密的,彼此之間相互熟悉、情深意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給祖先上墳掃墓不能過于隨意,要遵守一定的習俗和民間信仰,簡單來說,就是一代人(如孫子輩)一般不單獨去祭祀三代以上的祖墳(如高祖輩)。
當然,如果我們想去給自己三代以上的人上墳掃墓的話,也不是不可以,通常可以由長輩帶領晚輩去祭祖,按照輩分依次進行,如果晚輩跳過父輩直接祭祀遠祖,可能被視為破壞了規矩。
由長輩帶著,一方面是尊重,一方面也是怕晚輩找不到。畢竟,有些人幾年沒回去,父母的墳都找起來費勁了。
不過,這種說法,都是過去的習俗和信仰了,也就不好的一面,就是可能會導致晚輩對三代以上祖先的了解逐漸缺失,不利于傳承家族文化。
清明節上墳還有哪些講究呢?
1、在民間有“上墳不過未時”的講法,所以,我們上墳最好是在上午進行,避免下午3點以后去。因此,建議選擇在上午9點到11點之間上墳最好,天氣沒有那么冷,露水也沒那么重,也不耽誤下午的行程。
2、聽身邊的老人們說,要不準備祭品,只燒紙錢,要拿的話不能亂拿,因為,每樣祭品的寓意不一樣。比如,水果可選擇蘋果、香蕉、橘子等,寓意平安吉祥;糕點多為傳統的中式點心,如棗糕、綠豆糕等;當然,也可以準備逝者生前喜愛的食物。
3、上墳在添土一般從墳墓的左側或右側開始,用工具輕輕將新土添加到墳頭上,有為祖先修繕房屋的寓意。并且,要注意添土時不能將土撒在墓碑上,也不能破壞墳墓的整體形狀。
今天是清明節了,最后問問大家,對于“一代不祭三代墳”這樣的說法你怎么看呢?有沒有道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