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這回真是把代理人戰爭演繹到了極致。從資金援助到軍事情報,從武器支持到戰術指導,除了沒親自下場,美國幾乎把能干的都干了。結果俄烏戰場打成了持久戰,烏克蘭的反攻計劃屢屢受挫,美烏之間也是越來越不對付。這場沖突不僅讓烏克蘭苦不堪言,也讓美國自己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泥潭。
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金額,早已突破上百億美元。但這錢可不是白給的,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美烏礦產協議就是個例子,美國在援助后,還要烏克蘭拿礦產資源來埋單。說白了美國就是在通過“投資烏克蘭戰爭”來榨取地緣政治紅利。
不過烏克蘭也不是吃素的。澤連斯基上臺后,靠著全面勝利的口號,把美國死死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結果美國的援助越多,烏克蘭的胃口越大,搞到最后,美國自己都覺得管得太多,吃力不討好。
早在俄烏沖突初期,美烏兩國就鬧過不少矛盾。2022年烏克蘭擊沉俄羅斯莫斯科號巡洋艦的事件。當時烏克蘭沒打招呼就動手,搞得美國又氣又怕。氣的是烏克蘭不聽話,怕的是俄羅斯會因此對美國展開報復。
后來美國不得不跟烏克蘭建立了所謂的合作機制,明確哪些目標能打,哪些武器怎么用。然而現實并沒有這么簡單。烏克蘭在戰場上經常“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該怎么打還怎么打。去年烏軍繞開美國直接突襲俄羅斯庫爾斯克州,用的還是美國提供的武器。這種越界操作把拜登政府氣得不輕,但美國又不敢真的斷了援助,只能一邊罵一邊繼續送彈藥。
美烏之間不僅在行動上有矛盾,在戰略上更是分歧不斷。澤連斯基為了在聯合國大會上秀戰果,直接提前對赫爾松發起攻勢,結果俄軍輕松調兵支援,反把烏軍拖入了苦戰。
反攻失敗之后,美烏之間的信任基本瓦解了。烏克蘭抱怨美國的武器交付太慢,美國則指責烏克蘭浪費資源。五角大樓甚至一度不想再支持烏軍的冒險行動,但礙于地緣政治的壓力,最后還是選擇了妥協。
美國在俄烏沖突中的深度介入,已經讓不少國家感到不安。尤其是歐洲的北約盟友們,看著美國一邊帶頭大哥姿態,一邊又搞得自己焦頭爛額,多少有點心寒。德國和法國這些國家本來就對烏克蘭問題不感冒,現在更是覺得美國是在用別人的地盤打自己的仗。
美國這種做法加劇了全球的不信任感。中東、非洲和南美這些地區的國家,看著美國在俄烏戰場上的所作所為,心里都在打鼓:今天是烏克蘭,明天會不會輪到我們?
從俄烏沖突爆發到現在,美國的一系列操作看似在掌控全局,實際上卻是步步錯棋。一方面通過援助烏克蘭鞏固了自己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但另一方面也讓自己陷入了一個騎虎難下的局面。
美國如果不想繼續被拖下水,就得學會適當放手,給俄烏沖突留出一個真正的談判窗口。否則無論是對烏克蘭,還是對自己,美國都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