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的“迎神”/圖源受訪對象
封面新聞記者 林夢晴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晨霧未散,當鞭炮聲在鄉間小鎮響起,閩南人要完成一場慎終追遠的儀式。
村中老人早早起身,在家族祠堂指揮年輕一輩擺放祭品——用艾草和糯米糅雜而成的清明粿、寓意吉祥如意的紅龜糕……三牲五果次第擺開,再斟滿三巡高粱酒。長輩立于祖先牌位前,點燃三炷香,鞠躬敬拜。祠堂外,燒紙爐焚起青煙,婦女們擲入紙錢,祖輩的名諱隱現在“護佑平安”“健康順遂”的祭詞中。對先人的掛念、現實的憂思……在香爐中燃作一團。
當地人描述,這場儀式名為“迎神”,意在邀請祖先靈魂隨子孫后輩同去墓地祭掃。
抬著祭品,沿山路蜿蜒而上。因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名,閩南人的墓地也多依山傍水,當地人認為如此選址能福蔭后代。
閩南人講究,祭祀之事,必須恭敬有序。當地人介紹,祭掃的第一步是"修墳",清理墳頭雜草,培上新土,墓碑字跡模糊處需描紅。在閩南習俗中,清理時不可用腳踩踏墳墓或墓碑,會被視為不敬。第二步是貢品擺放,五果六齋、三牲或五牲……殯俗中的食材宜忌,常與閩南語雙關,如豆干做大官,肉丸中狀元一類,為的是討口彩。隨后按輩分長幼依次上香,先拜“后土”(土地神),再拜祖先。"壓墓紙"是整套儀式的收尾,在墳頭擺上“五色紙”(黃、白、紅、綠、藍),石塊壓住四角。象征修繕房屋,寓意家族興旺。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與公認的清明時間不同,許多閩南地區選在農歷三月初三進行掃墓祭祖,如泉州南安一帶。
據《臺灣風物志》記載,三月初三祭拜的風俗始于鄭成功起兵之初。鄭成功曾為實現反清復明、收復臺灣,率兵駐扎在閩南沿海。傳說清明節時,他見當地人掃墓,認為“清明”二字清在明前,大不吉利,故下令全體軍民改在農歷三月初三祭祖。
數百年來,閩南人俗稱三月初三為“古清明”,將集節氣和節日于一體的“清明”稱之“新清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