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對智能駕駛概念的信任危機疊加美國加征關稅影響,汽車板塊遭遇“雙殺”,行業估值邏輯面臨重構。
文 /《汽車人》張恒
受美國最新關稅政策影響,全球金融市場4月3日普遍下挫,亞太市場首當其沖,MSCI越南指數暴跌逾7%,中國A股和港股也出現明顯回調;歐洲市場緊隨其后,主要股指全線低開。
A股上證指數小幅下跌0.24%至3342點,創業板指數下跌1.86%至2065點。其中,汽車板塊下跌2.06%,前期漲幅較大的汽車零配件股跌幅居前,賽輪輪胎、春風動力等個股跌停,寧德時代當日下跌2.43%,連續四日收跌。
港股恒生指數下跌1.52%至22849點,恒生科技指數下跌2.09%至5313點。其中,汽車板塊下跌1.86%,整車股普跌,蔚來收盤價28.75港元,刷新歷史低位。
港股汽車板塊中,成交量排名前十的個股悉數收跌。其中,長城汽車下跌4.14%,蔚來下跌3.04%,零跑汽車下跌2.72%,理想汽車下跌2.69%,吉利汽車下跌2.41%,比亞迪股份和小鵬汽車作為成交量最大的兩只個股,分別下跌1.73%和1.63%。
無論是比亞迪股份的五連跌、寧德時代的四連陰,還是蔚來跌至歷史新低,汽車股整體走勢顯然不容樂觀。此前市場認為,國內汽車板塊的回調主要受美股英偉達和特斯拉影響。然而,盡管隔夜特斯拉股價強勁反彈,但國內汽車股依舊低迷,市場情緒仍一片陰云,空頭的勢力明顯增強。
要理解當下的情況,首先要去理解去年8月至今年3月這一輪汽車股上漲的內在邏輯。簡單說,核心驅動力在于智能駕駛的快速普及。引爆這輪行情的典型個股,要么是推動智能駕駛普及的比亞迪,要么是與華為深度合作的傳統車企,尤其是像江淮汽車這類借助華為智能駕駛技術提升品牌定位的企業。資本市場的判斷是,智能駕駛將重塑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因此這輪行情本質上是在預演汽車行業的新生態。這便是整車股此前上漲的邏輯。
那么,為什么一場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的車禍對市場影響如此之大?車禍本身并不稀奇,每年都會發生無數起,涉及智能駕駛的事故,特斯拉一家公司就已有多起案例。然而,小米SU7的這起車禍之所以引發市場震動,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炒作智能駕駛的資本需要一個“退場”契機;二是,空頭需要新的題材來反向做空那些此前已經翻倍甚至數倍上漲的個股。
看4月3日港股收盤的數據,過去押注騰訊、阿里、美團的空頭如今紛紛轉向做空小米。小米集團的賣空股數從3月21日的3527.12萬股升至4月2日的4902.76萬股。別小看小米,從交易資金量來看,它其實是本輪整車股行情中最核心的標的。
而蔚來不但完全錯過了這輪汽車股上漲的行情,還持續走出了歷史新低,這背后的邏輯也是相同的,只是另一種體現。同為新勢力,小鵬和零跑股價都翻了三倍,理想雖然漲幅不如前兩者,但即便近期回調,仍未抹去之前的漲幅。相比之下,蔚來的漲幅本就少,配股融資消息公布后,盡管順利拿到資金,股價卻崩了。
關鍵在于,當前資本市場關心的是那些有改變行業格局潛力的創新。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這些概念,雖屬遠期技術,但市場也愿意為其提前定價。
而蔚來依然在強調換電模式。資本市場如今已不再關心“換不換電”,他們關心的是固態電池。此外,推出第二、第三品牌,打造“冰箱、彩電、大沙發”式的體驗,這些都無法成為推動股價上漲的核心邏輯。
小米SU7的車禍影響很大,行業格局難免會因此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面對這一突發事件,聰明的資本可能會根據輿情推理重新定價——買入安全相關的如激光雷達板塊,同時拋售那些過度宣傳智能駕駛的股票。作為新勢力代表的小米受到沖擊,自然也波及了整個新勢力品牌。而港股的空頭資金趁機找到新目標,加劇了市場的下行壓力,最終形成了當前的局面。
盡管《汽車人》在3月份曾預判汽車股可能回調,但事態的發展大大超出了預期。現在的情況比那時糟得多。只能說,此前智能駕駛的投資邏輯不僅走到了(階段性)盡頭,甚至還會進一步回調。市場需要新的邏輯來推動行情,車企如果聰明,就別再過度宣傳智能駕駛了。至于接下來該講什么故事,大家心里多少應該有點數了。【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