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長征路上,紅軍不是一路直奔陜北去的,而是邊走邊看,邊打邊選。當時目標多得很:湘西有賀龍、川西有草原、川陜有紅軍舊部,怎么看也輪不到“地瘠民貧”的陜北上場。
可到了1935年9月,一張在哈達鋪撿來的報紙,卻像GPS一樣定了方向。陜北有劉志丹、有根據地、有活的紅軍,這一下,所有猶豫都成了歷史。
前路十八彎,陜北成了救命坡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突圍出江西瑞金,拉開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序幕。打仗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原本計劃是一路向西,穿越湖南,抵達湘西,與賀龍、蕭克率領的紅二、六軍團會合,然后共同建立湘鄂西根據地,拉出一片新天地。
但問題來了。湘江戰役一打,打出一個“沉痛決定”:整整5萬紅軍,被圍追堵截只剩下不到3萬。
鮮血染紅了江水,理想砸碎在現實上。再走湘西?路上敵軍多如牛毛,個個磨刀霍霍。紅軍面臨一個問題——繼續往西,前頭是絕路;原地固守,后面是追兵。
到了1935年9月18日,紅軍部隊已經行進至甘肅南部的小鎮哈達鋪。這里不大,人煙稀少,卻成了命運轉折點。
在這個小驛站,紅軍從繳獲的《大公報》里發現,遠在陜北的紅二十五軍仍在堅持斗爭,劉志丹、謝子長已經建立了蘇維埃根據地。
消息來得突然,也來得及時。此前走到這一步,紅軍高層已經耗盡備選方案。
原計劃去湘西,沒戲;想去川西草地,生存條件惡劣;進四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又發生戰略分歧。偏偏這時候,來自陜北的紅軍成了唯一在北方扎得住腳的隊伍。
消息一出,9月27日,紅軍在榜羅鎮召開會議,正式作出決策:北上陜北。這不是靈機一動,而是背水一戰。
比起南方軍閥林立的重兵圍剿,陜北地處西北邊陲,中央控制薄弱,地方軍閥割據,空隙多、壓力小,正好適合作為戰略喘息之地。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進入陜北吳起鎮,與劉志丹的陜北紅軍會師,歷時368天的長征宣告勝利。
長征終點,不在地圖最亮的地方,而是在一個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角落。這段“抄小路進陜北”的歷史,看似偏門,實則是一場絕境之中的主線突圍。
從川西跑到西北,這不是隨機打卡
長征之初,誰都沒把陜北當第一選擇。因為那時候紅軍手上還有不少可能。除了湘西,還有川黔交界的遵義、瀘州以北的川南、甚至草地以西的川西藏區,理論上都可以成為落腳點。
1935年1月,紅軍進駐貴州遵義。此時局勢一度出現轉機。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權,隨后一舉跳出敵人包圍圈,從烏江突圍而出,打破敵軍四道防線,占領遵義城。戰術靈活、進退自如,一度給外界留下紅軍即將“立穩陣腳”的信號。
可惜戰機稍縱即逝。國民黨迅速調集黔北、川南、湘西大軍圍剿,紅軍再無立錐之地,被迫再次轉戰。
他們嘗試北上四川與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會合,意圖在川陜邊重新組織根據地。但川軍復雜,各派系盤踞,張國燾則堅持向西發展,在戰術上與中央產生嚴重分歧,北上受阻。
再往西,是草地和雪山。草地不能種,雪山不能住。進入四川阿壩地區后,紅軍部隊一度陷入高寒、缺糧、疾病肆虐的困境。大量戰士犧牲在無人區,隊伍士氣急劇下滑。若繼續前進,可能全軍覆沒。
也是在這個背景下,陜北逐漸成為唯一的合理選擇。其一,這里早有紅二十五軍、二十六軍在活動。其二,地形封閉、地廣人稀,便于防御;其三,當地群眾基礎好,接受紅軍迅速;其四,中央政權對這一地區控制力弱,地方軍閥互不統屬,便于開辟根據地。
這一步不是隨便“打卡”,而是一次徹底的戰術評估后得出的生路。長征不是旅游,是敵中求存。對比其他選擇,陜北雖然條件艱苦,卻勝在可持續。
別人看陜北是窮山溝,毛主席看的是根基地
1935年10月19日,紅軍初到吳起鎮,中央紅軍踏入吳起鎮,一腳踩進黃土、一腳踏進歷史。這片黃土地干燥多風、溝壑縱橫,吃水難、吃飯更難。條件之苦堪稱“草地之后的第二輪挑戰”。可當地百姓卻給了紅軍一點溫度。
延安以北的保安、安塞、志丹、子長一帶,早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人在這兒點火鋪路,土地革命打得早,老百姓已經對紅軍有了認知。
不是“外來部隊”,而是“分田分地真做主”的執行者。有了這層認同,紅軍在這片黃土溝壑間不僅能站住腳,還能扎下根。
這里雖窮,可窮得分散、窮得松散。民國時期,陜北并非國民黨鐵桿控制區,而是一個被忽視的“空白地帶”。
馬鴻逵在西,孫殿英在北,閻錫山伸過來一只手,蔣介石鞭長莫及。沒有大兵團壓境,也沒有特務橫行,紅軍在這塊夾縫里,不僅活得下去,還能長起來。
地形也是天然防護。黃土高原崎嶇不平,溝深壁陡,大部隊一進來,車馬難行,炮火難施。游擊戰講究“打一槍換一處”,陜北正好提供了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地理支持。
紅軍部隊在山溝里布防,在溝底練兵,在塬上組織群眾,層層推進,連片發展。延安就是這么一步步走出來的,從一個黃土小城變成了全黨的政治中樞。
更重要的是,陜北的位置特別微妙。它不偏不倚地夾在華北與西北之間,東望山西,北連內蒙古,西接甘肅南線,正好卡住了日軍可能北進的咽喉。
一旦戰爭擴大,這里既能阻擊敵人,又能反擊東進。后來事實也證明,陜北之于抗戰,是大后方中的前沿線,是戰略防御的支點,也是全國動員的神經中樞。
有人譏笑:“革命怎么革到窮山溝里去了?”但正是這片看起來“沒前途”的地方,給了紅軍喘息時間,給了干部整頓機會,給了全黨戰略彈性。
毛澤東不止一次說,“陜北是我們落腳的地方,也是我們出發的地方”。落腳,是落在一片還能給革命供氧的土地上;出發,是從這里一步步打到全中國。
長征走了兩萬五千里,每一步都是折疊的選擇。陜北不是紅軍最想去的地方,卻成了最不能失去的地方。
不是因為它富饒,而是因為它給了生機,給了空間,給了中國革命一個重新起跳的跳板。別人看的是地貧民窮,紅軍看的是形勢、人心、未來。
參考資料:
解讀長征(49):紅軍為什么把落腳點放在陜北.央廣軍事.2016-09-28
長征為什么選擇陜北作為落腳點?.中國網.2012-09-28
黨史里的十萬個為什么?|長征為什么選擇陜北作為落腳點?.長江云.2021-04-13
毛澤東:陜北是“落腳點”與“出發點”.人民網.2016-11-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