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調減文科招生比例之舉,又引發一波“文科無用”的輿論熱潮。之所以說“又”,是因為“文科無用論”并非是現在才有,而是幾十年來一直存在,只不過近兩年顯得格外突出。其最為直接的原因在于,畢業生就業壓力激增所致。文科真的無用嗎?已經有大量討論說明文科“無用之大用”,這里不必重復論證。顯然,將就業困難的原因歸結為“文科無用”,是一個十足的偽命題。但結構失衡、畢業生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文科危機”卻是存在。這里“文科危機”問題主要表現為培養的畢業生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社會需求,我想僅就這個問題談點看法。
很多人把畢業生不適應市場需求導致不能就業的原因歸結為“專業不對口”,這種將專業完全對應于職業的觀念應當說已經不合時宜。譬如很多大學都有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公共管理等等,學院下面還有更加細分的專業,行政管理畢業生都能當公務員進入政府部門嗎?人力資源管理畢業生都能到企業人力資源部從事管理工作嗎?顯然,這樣的“對口”極少能實現。也就是說,大學文科培養人才應當也必須是寬口徑的,專業劃分越細就業越難“對口”。
再如社會工作專業,按照專業劃分,“社會工作”是屬于社會學二級學科“應用社會學”下面的一個專業方向。近十余年來該專業已經過好幾輪擴張,尤其中央和各級黨委社會工作部成立后,最近還有新的社工學院掛牌成立,社工專碩、專博點也在增加。與此同時,社工專業面臨的就業壓力和焦慮也是最大的。其最為對口的就業崗位是街道社區。然而,一方面無論從傳統觀念還是收入上衡量,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大多不愿意選擇社工為職業;另一方面即使學生愿意,基層街道社區也沒有那么多社工崗位。早在前幾年中山大學就曾壓縮取締了社會工作本科專業招生,當時也曾引起輿論嘩然,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一舉措無疑是正確的。
面對“社工焦慮”,社會學界也有“大社工”和“小社工”的討論。中央社會工作部所指“社會工作”包括信訪、非公黨建等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部內容,是“大社工”;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則相應地稱“小社工”,其基本目標是秉持“助人自助”理念,運用專業知識,服務困難群體。我們知道,社工專業源自西方,其“專業性”無非是一些基礎的醫學心理學社會調查方法等內容,讓社工畢業生去做類似婚姻家庭個案,未必比“居委會大媽”好。顯然,“小社工”專業是無法覆蓋和勝任“大社工”要求的。
“有為”才能“有位”。對于學科也同樣如此。文科“危機”反映出學界自身需要反思。部分文科學者盲目模仿自然科學,跟風西方范式,把“專業性”看得過重、分得過細。對自己的專業領域畫地為牢,搞“小院高墻”。教學內容更新緩慢滯后,不愿意或不能夠求新求變、與時俱進。其實,細分專業是自然科學發展過程中研究愈益深入的要求。中文“科學”即有“分科之學”的含義。對于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如果搞學術研究當然也需要細分,如歷史學分先秦史、明清史等。但應當看到,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需要極少數人從事細之又細專業的“象牙塔”學術研究。我們培養文科人才絕大多數都應是應用型人才,能夠適應廣泛的、不斷變換的社會需求。而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職業更替速度越來越快。從今天AI發展趨勢可以看到,越是“專業技術”的崗位越容易被機器替代。未來社會更需要的是通才而非專才。應用型文科教育不能辦成文科職業技術培訓。有必要對現行文科學科設置加以調整,合并過細過小專業,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文科專業設置宜粗不宜細,“新文科”應當是寬口徑的“大文科”。
廣義上說,社會、市場對文科的需求其實要遠大于對理工農醫科的需求,因為文科素養是從事任何職業的基礎,文科教育培育人文情懷價值理性,塑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和靈魂底蘊。因此,文科教育更多應是面向所有專業的通識教育。這樣,當文科專業被調整壓縮,文科教師不是沒有了用武之地,而是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者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賽音
新媒體編輯:張雨楠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