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學校領導和中心同仁不棄,還能和大家一塊兒從事科研工作,這讓我很高興。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參加的《老子》注釋項目,也希望中心今后不斷發展,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
近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迎來成立20周年紀念日。90歲高齡的復旦文科杰出教授、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對中心發展寄語。20年薪火相傳,中心讓傳統學科在新時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冷門絕學”迎來“春天”
古文字學,是一門識讀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時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語言、文獻、歷史的學科,因門檻高、培養周期長、出成果難,被視為“冷門絕學”。
裘錫圭教授
被譽為“當代中國古文字學研究第一人”的裘錫圭先生,是中心的創建者、學術核心、精神領袖,他在甲骨學、金文、戰國文字、簡牘、帛書等多個古文字學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他對不少長期困擾甲骨學者的“疑字”“難字”進行了解說,并將文字研究與歷史、考古、語言學等多領域知識結合起來,通過跨學科研究方法,推動甲骨學研究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古代社會的理解。
“如果沒有文字,人們對古代的了解將如長夜一般。”中心主任劉釗教授說,“裘先生的學風對后輩的影響很深。”
因長年伏案工作,裘錫圭飽受眼疾困擾,90歲高齡的他,盡管精力大不如前,但依舊每天工作2至3小時。他實事求是、對己嚴格、對人公平的治學態度及“字斟句酌”的嚴謹學風對后輩們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立20年間,中心已出版學術著作百余種,獲得近30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以及60多項其他重要獎項。
濃厚的學術氛圍,也吸引了來自日本、俄羅斯等不同國家的古文字學研究者,這些國際學者的加入,為中心的學術研究注入了多元視角。十年前,俄羅斯籍學者阿列霞(Olesia Volkova)來到中心讀博,并于2019 畢業。2023年,阿列霞正式入職中心。她的研究目標是將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即商代晚期的甲骨刻辭和青銅器銘文,置于古代世界其他早期文明文字的大背景下進行比較,旨在探究文字起源與國家起源之間的關系,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過程。“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生活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中心的老師致力于守護早期中國與今日中國之間的‘紐帶’,這正是他們的使命所在。”
“科技進步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我們”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全員合影
多年來,劉釗一直關注并呼吁新技術在古文字整理研究中的應用,如高清照相技術、3D打印技術、DNA檢測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他認為,文科發展亦得益于數字人文的高速發展,“科技進步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我們”。
中心成員蔣玉斌研究員目前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人機協同的甲骨分類綴合研究”。現存甲骨片總數約16萬片,其中大量為殘片、碎片。將這些碎片準確拼合到原始牛骨和龜甲上,是甲骨學研究領域的一大挑戰,而AI技術已成為攻克這一難題的關鍵“利器”。目前,甲骨綴合成果已超7000組。其中,蔣玉斌綴合500多組,中心博士生楊熠綴合400多組,兩人綴合總量接近學術界綴合總數的七分之一。
絕學不絕,代有新人。20年間,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逐漸建立起特色化創新性培養體系,不斷為“冷門絕學”注入年輕力量。目前,中心已培養200多位研究生,其中60余位為在讀學生。在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中心還致力于面向青少年群體推廣普及古文字。中心團隊合作撰寫的科普性讀物《出土文獻里的中國》使“冷門”學科變得通俗易懂。“希望在喚醒興趣的基礎上,向孩子們傳授中華文化精華。”劉釗說。
資料丨復旦大學
編輯丨吳百欣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