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就算躺著不動,中國20年也追不上!”
2015年,張召忠教授的一句話,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有人罵他“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也有人覺得他又在“戰略忽悠”。
可時間一晃,十年過去,世界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再回頭看這句話,它到底是真知灼見,還是危言聳聽?
中美軍力的對比,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張召忠“20年追不上”十年后,中國軍力到底追到哪了?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把時間撥回2015年。
當時,中美雖然都是經濟大國,但軍事實力的差距可以說是“天上一腳,地上一腳”。
美國的軍費接近60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一,而中國的軍費只有它的四分之一,連個零頭都算不上。
這差距直接體現在裝備上,美國當時擁有10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最新的福特級也在建造中,全球范圍內橫著走。
而中國呢?只有一艘從烏克蘭淘來的“遼寧艦”,而且還是改裝的,主要用于訓練,戰斗力如何還是未知數。
至于國產航母,那時候連影子都沒見到。
水下力量的差距更是巨大,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和一大批攻擊核潛艇,采用靜音性能極強的自然循環反應堆,可以悄無聲息地游弋在深海之中。
而中國的094型戰略核潛艇,噪音水平落后美國至少20年,被西方嘲諷為“水下拖拉機”,一旦下水,幾乎是“自帶BGM”,還沒靠近敵人,可能就已經被發現了。
面對這樣的差距,張召忠的那句話,真的有那么夸張嗎?
還是說,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逆風翻盤”?
核武器方面就更不用比了,美國當時坐擁4500枚核彈頭,其中1550枚隨時待命,隨時可以發射,徹底壓制全球。
而且,美國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早已成熟,陸基洲際導彈、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隨時待命,確保無論發生什么,都能給對手帶來毀滅性打擊。
反觀當時的中國,核彈頭數量估計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二次核打擊能力也不夠完善,想要形成有效威懾,還得靠“藏在深海里的底牌”。
但問題是,當時的094型戰略核潛艇噪音巨大,能不能順利完成戰略巡航都是個問題,更別提執行核反擊任務了。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召忠的“20年追趕”論,真的不是悲觀,而是基于當時中美軍力對比的冷靜判斷。
他并不是看不起中國,而是提醒大家,差距擺在這里,別盲目樂觀,得腳踏實地往前趕。
當然,他可能也沒想到,接下來的十年,中國軍事現代化會加速狂奔,取得讓世界刮目相看的進步。
珠海航展:中國軍工的亮眼成績單
2024年的珠海航展,簡直就是中國軍工的高光秀場,各種先進裝備輪番登場,讓人眼花繚亂。
殲-20、殲-35A、翼龍無人機、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
一大波硬核裝備讓軍迷們直呼過癮!殲-20作為全球頂尖的五代機,已經大規模列裝,成為中國空軍的“王牌戰機”。
福建艦的亮相更是讓人熱血沸騰,這艘中國最新的航母用上了電磁彈射,戰斗力直接拉滿,已經具備和美國福特級航母掰手腕的底氣。
要知道,過去是劉華清將軍站在美國航母上踮著腳看,如今卻變成外國軍人在中國戰機展臺前駐足研究,角色徹底互換。
這不僅說明了中國軍工的崛起,也證明了國家綜合實力的躍升。
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經濟的強力支撐。
2023年,中國GDP達到126.05萬億元,全球占比越來越高,經濟韌性十足,發展勢頭穩健。
而且,中國不僅僅是在增長,更是在升級。
傳統制造業正向高端、智能、環保方向轉型,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產業更是風生水起。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全球第一,比亞迪、特斯拉在國際市場打得火熱,展現出超強競爭力。
軍工騰飛,經濟升級,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向世界證明——我們不僅站起來了,而且跑起來了!
就算是在被西方瘋狂打壓的芯片領域,中國依然咬緊牙關,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
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已經量產,并且不斷向更先進制程邁進。
華為海思的麒麟芯片更是強勢回歸,不僅性能提升,功耗控制也相當不錯,直接讓外界刮目相看。
這些成就,離不開全國上下的拼搏努力,更是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寫照。
反觀美國,軍事發展似乎開始踩剎車,甚至有些力不從心。
大筆軍費被烏克蘭戰爭吞噬,資源分散,效率低下,導致新武器研發陷入停滯。
F-35戰斗機仍然是美軍的“當家花旦”,但面對中國殲-20、殲-35A的步步緊逼,已經難掩疲態。
至于號稱“未來戰艦”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雖然隱身性能不錯,但一艘造價高達45億美元,成本遠超中國055型驅逐艦,作戰效能卻差不了多少。
美軍其他裝備也面臨類似問題,M10布克輕型坦克、F-15EX戰斗機造價高昂,性價比遠不及中國同類裝備。
這種“高成本、低效率”的軍工模式,讓美國軍力發展變得越來越吃力,而中國卻在用更高效、更務實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
世界軍力格局,正在發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
核心技術領域的挑戰與差距
中國這些年的進步確實讓人振奮,很多領域都在迎頭趕上,甚至實現了彎道超車。
但冷靜下來,我們也必須看到現實:挑戰依然不小。
在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生物醫藥這些關鍵領域,美國憑借幾十年的技術積累,依然占據優勢。
比如頂級芯片制造,雖然中芯國際在努力突破,但跟臺積電、英特爾相比仍有差距。
航空發動機領域,中國的太行系列正在進步,但和美制F135這樣的發動機相比,還有不少路要走。
再看國際金融體系,美國憑借美元霸權,掌握著游戲規則的制定權,全球結算體系、金融市場,美國的影響力依然難以撼動。
航母更是典型例子,中國目前有3艘,美國卻足足有11艘,而且全是核動力。
雖然差距在縮小,但想要真正“打破壁壘”,還得持續發力。
雖然中國軍工這些年發展迅猛,但不得不承認,美國在某些關鍵軍事技術上依然保持領先,比如航空發動機。
美國空軍雖然因為經費緊張,基本放棄了六代機NGAD項目和配套的NGAP新一代發動機計劃,但別忘了,他們在之前的研發中已經積累了不少技術儲備。
尤其是在變循環發動機領域,美國的突破相當驚人。
雖然F-35換裝XA-100的計劃被擱置,但美國空軍計劃改進現有的F-135發動機,預計推力將超過23噸,這意味著F-35的機動性和載荷能力都會得到增強。
相比之下,中國最先進的渦扇-15發動機雖然已經達到F-135原版的推力水平,甚至超越了F-22的F-119發動機,完全能滿足殲-20B的需求,但和美國的變循環發動機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未來,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仍需加快技術突破,縮小差距甚至后來居上。
當然,軍事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中國正在迎頭趕上,一些領域已經接近甚至局部超越美國。
張召忠當年的“20年追趕”論,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基于當時現實的理性判斷。
畢竟,2015年的中美軍力對比差距巨大,中國要迎頭趕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如今十年過去,中國軍事實力的進步有目共睹,殲-20列裝、福建艦下水、高超音速武器亮相……
許多領域已經站上世界一流水平。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正視和美國的差距,畢竟美國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全球軍事布局,仍不容小覷。
不過,中國軍力的提升并不是為了挑戰美國,而是為了守護國家安全,確保沒有任何勢力敢輕舉妄動。
真正的強大,不是用來發動戰爭,而是讓戰爭無法發生。
發展軍事,是為了更有底氣地維護和平,而不是制造沖突。
參考信源
新浪網 2015-07-10 《新浪對話張召忠:美國智庫真以為中國有“戰略忽悠局”》
央視手機網 2015-04-28 《張召忠:美國啥事不干讓中國追 20年也趕不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