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邵華被授予了少將軍銜,成為了共和國為數不多的女將軍之一,在她的身上也有著許多的光環標簽。
作為革命烈士的后代,邵華8歲之前的生活竟都是在監獄里邊度過的。出獄之后,邵華更是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文學系。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她與毛澤東的兒子毛岸青相戀結為夫妻。之后,她更是經歷了巨痛的刨腹產手術,才誕下了主席唯一的孫子毛新宇。
不甘于做家庭主婦的邵華,后來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不僅擔任了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還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在臨終之際,面對著汶川發生的大地震,她還不忘囑咐兒子毛新宇向汶川捐款。
那么,女將軍邵華跌宕起伏的一生究竟是怎樣度過的呢?
邵華
家庭的波折
1938年秋季,金風送爽,邵華在延安出生,原名張少華,她的父親陳振亞在1928年時參加過平江起義,母親張文秋是一位老紅軍,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為數不多的女黨員之一,同時她還是劉思齊同母異父的妹妹。
出身于革命家庭的邵華,一出生就經歷了一段十分艱苦的日子。1939年,黨組織安排在革命戰斗中受傷的黨員前往蘇聯進行治療,而邵華的父親陳振亞,因為在長征途中左腿不幸受傷,所以也被安排進了這個隊伍。
剛剛一歲的邵華,就與父母以及姐姐劉思齊一同前往了蘇聯,但在途經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時,被反動軍閥盛世才扣押,他們一家人與一同前往的幾百名共產黨員,都被關進了新疆的監獄。
1943年,陳振亞在獄中遇害犧牲,直至1946年6月,在黨中央的積極營救下,敵人最終無條件釋放了被關押在新疆的共產黨人,8歲的邵華才與母親以及姐姐出獄,輾轉多地才回到了延安。
是了,邵華1歲到8歲的童年時光,都是在獄中度過的。這期間,在母親及姐姐的影響下,懵懂的她將悲痛深深埋在心中,一直堅定著自己的革命立場,旗幟鮮明,不愧為“小八路”的光榮稱號。
邵華
在動蕩的環境下,邵華一直跟隨革命隊伍到處遷徙奔波。從延安到達太行山,又從西柏坡到達北京,跟隨部隊在太行山駐扎的時候,邵華經常會給自己找一些事情做,她跟著人扭過秧歌,也被安排演過話劇,她在馬背上、在硝煙中度過了少年時代。
因為沒能受到系統的教育,邵華心里一直有著要上學讀書的夢想。1949年10月,新中國剛剛成立,張文秋一直忙于黨的各種事宜,面對女兒想要去學堂好好讀書的請求,也沒來得及安排,于是這樣擱置下來了。
那時,已經十歲的邵華常常跟著姐姐劉思齊與毛岸英哥哥,一同前往中南海去看望毛澤東主席。毛澤東主席雖然整日都在處理著國家大事,但當看到這些孩子們時,仍然會讓秘書親切地招待他們。等忙完工作時,毛澤東就會與孩子們進行交談,詢問起他們的學習情況。
一天,邵華按捺不住想要學習的愿望,于是她跑到了毛澤東面前,熱切地說出了自己的愿望:“伯伯,我想去讀書!”
毛澤東親切地回道:“好孩子,你想讀書,這件事我讓秘書同志來幫你辦?!?/p>
小邵華開心地笑了,甜甜地說:“謝謝伯伯。”
幾日后,在秘書葉子龍的安排下,邵華終于前往了育英小學讀書,開始了正式的上學之路。
邵華
成為主席的兒媳婦
1957年10月,毛岸青在蘇聯修完學業后,從北京到大連休養。從那時起,邵華便經常同姐姐劉思齊一同前往大連探望毛岸青。隨著密切的往來,毛岸青與邵華兩個年輕人慢慢互生好感,開始交往。1959年,邵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在大學學習期間,邵華與毛岸青也保持著書信往來。
后來,毛澤東知曉了倆人交往的消息后,便寫信問毛岸青的想法,并在信中對邵華給予肯定,說她是個好孩子,這讓毛岸青與邵華的感情更加濃厚了。
毛澤東與邵華
1960年,在得到毛澤東以及張文秋的同意后,毛岸青就與邵華在大連舉行了婚禮。這場婚禮是由大連市委以及市政府一同主持的,雖然毛澤東因為政事繁忙沒有親自到場,但給邵華送了一塊手表、一臺熊貓牌收音機,作為他們的新婚禮物。這兩件物品,邵華夫婦一直保存到現在。
毛岸青和邵華結婚時留影
結婚之后的邵華和毛岸青非常恩愛,生活也十分浪漫,他們會在周末做點平時不舍得吃的葷菜,吃過飯菜之后,倆人還會一同出去散步,毛岸青總是將大衣披起,讓邵華與自己同在大衣下。這是當時蘇聯的習慣,這樣浪漫的散步在當時的中國是很少見的,走在街上非常醒目。起初邵華很不好意思,后來才慢慢習慣了夫妻倆人之間的這般甜蜜相伴。
毛岸青不僅歌唱得好,平常也喜歡拉二胡、小提琴之類的樂器,有時他會拉著邵華和自己一起去參加舞會,邵華剛開始不太適應,但隨著毛岸青對她的多次鼓舞,邵華便應允了。在舞池中,夫妻兩人跳著華爾茲快速旋轉,經常成為人們的焦點。他們就這樣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世界里,不為外界所打擾。
毛岸青與邵華
1962年,邵華與毛岸青在大連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新婚生活之后,就雙雙回到了北京看望毛澤東。因為湖南是邵華的家鄉,在結婚之初,毛澤東考慮到邵華是毛家的新媳婦,便建議毛岸青帶著她回韶山去見見父老鄉親,看望 90 歲的外婆,給楊開慧掃墓。
他總是這樣幽默地說道:“新媳婦總該去認認家門,讓外婆和親友們看看嘛!”
雖然邵華的父親是湖南石門人,可在延安出生的邵華,在此之前從未回到過故鄉。遵照毛澤東的指示,邵華和毛岸青多次回到湖南,還在楊開慧的墓前進行祭拜,她的內心深處對這位英勇就義的革命女性表示深深的敬佩。
此后,他們夫妻二人帶著毛澤東的親切問候,又去看望了90歲高齡的外婆,還專程看望了楊開慧的保姆陳玉英,轉達了毛澤東對大家的問候與關心。這幾次湖南之行,韶山父老鄉親們的熱情,給邵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對此,邵華曾曾經說過:“只要家鄉需要,我就會回來?!?/strong>
重拾學業
回到北京之后,邵華想完成自己在北京大學還未完成的學業,并不安心做一個家庭主婦,在得到毛澤東的同意之后,她就返回了北京大學繼續讀書。但是,因為落下的課程實在是太多了,她病倒了,并且十分焦慮。
一天,她給毛澤東寫一封信,向他尋求自己該如何做的意見。
收到信件之后,毛澤東立即給邵華寫了一封回信。信中言辭懇切,讓邵華好好養病,才能繼續完成一番事業,讓她堅定自己的志向,不要輕言放棄,要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
邵華讀完信后深受感動,她積極調養身體,精神大振,繼續學業。日常閑暇之余,她對丈夫溫柔體貼,關懷備至,學業家庭兩不誤。1965年,邵華順利從北大畢業了。
1970年,邵華與毛岸青的兒子出生了,因為兒子出生時胎位不正,邵華不得不進行了剖腹產手術,這才艱難地將孩子給生了下來。毛澤東親自為這個唯一的孫子起名為毛新宇,毛新宇的出生,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更大的溫暖與愛意。
毛岸青邵華一家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逝世,毛岸青一家人悲痛不已,后來每逢毛澤東誕辰紀念日,毛岸青、邵華一家總是趕一大早,前往“毛主席紀念堂”進行悼念。
每當此時,邵華的內心深處總會想起父親毛澤東曾經對自己的諄諄教誨,每每想到這,她就會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
之后,邵華就被分到了軍事科學院的宣傳部工作,主要工作是負責內勤上,雖然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要做的大大小小之事十分繁雜。邵華卻一點都不覺得累,因為她得到了毛澤東的教導,要踏踏實實地干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她每天都有十足的干勁,拎著辦公室的水瓶,幫同志們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打水。
因為需要對宣傳部里邊的資料進行管理,有時候還需要她親自去采購書籍,為了能夠及時地買到對同志有益的書籍,她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就去搭乘公交車去往目的地。有時候,她還會自己騎車去,從西山一直騎車到海淀,然后又不辭辛苦地騎回來。對此,她一點都沒有抱怨,盡職盡責地完成她的每一項任務。
為人十分得體、有耐心
邵華在單位時與同事們相處得十分融洽,同事們幾乎都沒有見到邵華發過火,每次看見她時,她都是帶著慈祥的笑容,非常平易近人。
對待朋友、同事,邵華也是非??粗馗星?,不管同事有什么難事需要幫忙,她總會盡全力相幫。有一次,有個同事家里的小孩剛出生,需要有一個小木床,可同事家里又一時半會兒買不到,在這焦急的情況之下,邵華就將兒子毛新宇小時候用過的小木床給擦洗干凈,再拿去給同事使用。
邵華也一直銘記著父親毛澤東生前所教導她的話,一定要夾著尾巴做人,而且要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普通人,更要踏踏實實地向群眾學習。而邵華也一直記著毛澤東的教誨,非常認真地做到了這件事情。
邵華本人是一個非常沉穩的人,而且極具忍耐力,她身上處處體現著“得體”兩個字的含義。
作為偉人的兒媳,邵華需要面對全國的眾多人民以及國外的許多人士,為此她家里經常會有人在大白天前來訪問,等到晚上的時候還是不停歇,又有一撥撥的人前來等著要見邵華。當時,邵華的家里邊總共有兩部固定電話,除此之外還有組織上專門配送的兩個手機,這些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是在不停地被接。
有許多知曉邵華身份的人,都想親自見邵華一面,或者得到她的簽名。
對此,邵華有非常好的忍耐力與責任心。有一位來自景德鎮的同志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剛好就有一位同學在軍事科學院的里邊有認識的人。來自景德鎮的同志知曉這件事情之后,就想請同學幫自己給引薦一下,并想請邵華在自己專門買來的紀念封上留下個簽名。
邵華得知后,立即就在送來的紀念封上邊把字給簽了,還讓毛岸青也在上邊給簽了個字。這件事情讓景德鎮的同志高興了好久。
隨后也一直不斷有這種探訪,連在邵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從未有過間斷。當時邵華因病剛做完手術,身體嚴重不適,她連將自己的手臂抬起來都十分困難。
有拜訪者從大老遠的地方跑過來,想要讓邵華給簽個字,因為身體遠遠,邵華微笑地表示,自己的手現在已經是不能寫字的狀態了,倒是可以跟他們一同合個影。
邵華有時也會接待一些從國外遠道而來的賓客,對待外國友人邵華也是一樣的禮遇,絲毫沒有任何的改變,邵華還曾收到過外國友人對她的友好評價。
邵華任職在軍事科學院對外學術聯絡處并擔任副處長一職時,一天,有一家來自法國的電視臺說是要采訪邵華。
而邵華此次接受采訪的全過程是由聯絡處所安排的,一個挑剔的法國電視臺記者還表明希望在采訪時,旁邊不能有人一直在側邊待著。面對這樣有點苛刻的要求,邵華沒有半句怨言,欣然接受了。等到訪問結束之后,法國的記者還專門用英文,非常得體來評價邵華女士在此次訪問中的表現。
淡泊名利走上攝影之路
邵華對于個人名利向來看得都很淡。
在1979年第一次機關定職的日子,定職的結果下來后,邵華被定為了副營職。當時還有其他的一些同事,明明比邵華入職的還要晚一些,但卻都被定了正營職,這種結果讓邵華的同志們百思不得其解。
在同事們看來,像邵華這樣一個從小就經歷了革命戰爭,后來又憑借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學,更重要的她作為毛主席的兒媳婦,應該值得有一個比較好的職位,得到一個更高的級別。
但這種想法卻從不被邵華贊成,她認為自己在這個職位上最重要的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在意職位的高低,在意她的身份應該匹配怎樣的職位。所以,她也從來沒有抱怨過,更不會因為這種事情去專門找領導。
邵華不僅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表現得盡職盡責,而且在她的興趣愛好攝影中,也是表現得十分優秀。
邵華的興趣廣泛,她十分喜愛攝影,剛開始攝影是為了能夠留住與家人之間的回憶,尤其是與毛澤東在一起的難忘時刻。所以,剛開始,邵華就拿了一臺由毛岸英專門從蘇聯給帶回來的老式相機給毛主席拍照。
后來,興趣漸濃的邵華又開始學習攝影和沖曬照片,在參加工作后,無論是外出搜集資料還是參加一些活動,她都會隨身攜帶者這一臺相機,拍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2002年的時候,邵華被選為了中國攝影家協會的主席以及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的主席,成為了執掌中國攝影界帥印的第一位女主席。
為了做好攝影協會主席的工作,邵華做了許多工作,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促進協會的工作的順利進行。她一邊組織攝影家們前往各地去參加采風的活動,又一邊要保證著自己能夠有屬于自己的創作時間,所以她往往要在自己的工作之余抽出時間,為自己的攝影工作留下空間。
而邵華在攝影工作中,為藝術創作的努力與執著,也讓人為之敬佩、為之動容。在十幾年的時間里,為了能夠在鏡頭中留下祖國的大好河山,她的足跡遍布了祖國的大江南北,為此她常年都在風餐露宿里進行著創作。
她不僅要在白天的時間里,前往戈壁灘,也要在黑夜里住著帳篷,吃饅頭、喝冷水,等待著將日出的那一刻給拍到鏡頭里邊,永遠地留下來。
邵華熱愛攝影
熱衷公益事業,關心女性、孩子健康
此外,邵華還十分熱衷于公益事業的發展,她自己也常常參加社會活動,并且還連續擔任了四屆的全國政協委員。
在2004年的時候,邵華在政協提案里邊就提議了關于女性健康的問題,她認為女性健康應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她也多次陳述,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新時代的女性更加獨立,許多女性在家庭與工作之間都要不耽誤。所以她們在工作中表現得十分努力,但相反造成的影響是,她們的身體健康呈現下降趨勢,情況不容樂觀。
最重要的是,母親的身體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到下一代的發展,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得白血病、心臟病的幾率也是普遍比較高。所以,現在要思考的問題是,怎樣給孩子建立起一個完善的醫療體制,尤其像是大病統籌這樣的機構體制。
2006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誕辰一百一十三周年之際,上海市委代表上海市民向韶山捐贈了六所希望小學,為了紀念毛家烈士偉大的革命精神,他們分別以開慧、澤民、澤覃、澤建、楚雄和岸英六位的名字,給這六所小學進行了命名。
當時上海市委在對于受贈學校的選擇上以及建設標準的等等問題上,都多次征求了邵華的意見,之后上海市委更是邀請邵華屆時參加捐贈儀式。
可惜在那個時候,邵華因病住院,她的右手腫得就像一個小饅頭一樣,所以她最終未能如愿參加捐贈儀式,但還是答應了上海方面的請求,為這六所學校題寫了校名。
邵華用自己已經不太靈活的雙手寫下了每一個字,雖然每一個字都寫的異常艱難,但想到孩子們有了寬敞教室之后的喜悅心情,邵華還是堅持寫了下去。
臨終前也不忘為災區人民做貢獻
2008年,邵華的身體已經非常的虛弱了,因為病情加重,她只能躺在病床上。這一年,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躺在病床上的邵華,只能通過電視機上的畫面來了解災區的情況。
對于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人民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邵華內心無比的心痛,瞬間哭成淚人。她聯系了100多名的攝影家協會的成員,一同發出了抗震救災倡議書。除此之外,她還參與組織了中國攝協主席團攝影作品的義賣活動,為災區人民籌集援助資金。
隨著病情的嚴重,邵華后來虛弱的都已經沒有辦法說一句完整的話,最后竟只能用口型的變化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臨終之前,邵華艱難地用著自己的口型,向兒子毛新宇叮囑道,要代表全家向災區捐款,一定向災區人民奉獻愛心,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最后在6月24日的下午十分,邵華因為乳腺癌擴散,在北京301醫院不幸去世,終年69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