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苗 劉志坤 馮沛然
近日,江西省鄱陽湖因水位驟降,大量魚群擱淺在湖床上,引發關注。對此,江西省農業農村漁業漁政處接受相關采訪時回應稱,這是魚的“天災”,年年如此。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王玉志指出,存在“天災”因素,但生態破壞也不容忽視。(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爆料電話:0531-85193656;郵箱:405617016@qq.com)
在網友發布的視頻中,在鄱陽湖退水后的湖床上,密密麻麻有許多魚擱淺在這里,不少村民提盆撿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梳理公開報道時發現,多年來,類似魚群擱淺事件曾多次發生。
然而,今年的情況似乎更加嚴峻。據江西省水利廳《江西水文信息網》發布的數據,鄱陽湖中部湖區的都昌水位站4月3日8時水位9.06m,低于歷年同期最低。
圖源:《江西水文信息網》
有網友稱,上周鄱陽湖水位漲了起來,沒過幾天水又退了,就出現大量魚擱淺情況。
對此,江西省農業農村漁業漁政處接受采訪時回應,這種情況每年都會發生,屬于魚的“天災”。
那魚群擱淺,真的是“天災”嗎?
“這確實是自然現象,但生態破壞也不容忽視。”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王玉志指出,污染導致湖泊水體富營養化,藻類暴發性增長,造成魚類缺氧上浮甚至擱淺。同時,環境污染有可能改變魚類神經功能,導致魚群行為異常,出現亂游現象。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則曾在采訪中,直指非法采砂遺留問題,“歷史形成的湖床深坑在枯水期形成孤立水洼,魚類誤入后難以逃生?!?/p>
資料顯示,鄱陽湖作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具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征:豐水期湖面遼闊,枯水期則收縮成“生命樹”狀。每年秋末至次年仲春,鄱陽湖進入枯水期,枯水期湖水面積只有豐水期面積的十分之一。且受降雨影響,局部水位也會發生變化。水位下降時就容易出現魚群擱淺現象。
自2020年長江十年禁漁實施以來,鄱陽湖魚類資源得到恢復,魚群數量增加,但枯水期擱淺問題愈發突出。盡管漁政部門組織轉運,但面對廣袤湖區,人力救援力量有限。
為了減少“魚灘”悲劇,王玉志建議,切實建立生態修復長效機制。他強調:“治理需從源頭抓起,嚴格控制污染排放,減少水體富營養化,從而減少此類情況?!?/p>
江西省水利廳也曾發布相關文件表示,通過生態補水、棲息地修復等措施構建魚類洄游通道。
目前,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處相關負責人緊急發出了提醒:禁止買賣鄱陽湖野生魚,也不建議村民撿來食用。但這場 "天災" 背后,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自然規律,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重要課題。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