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商界,似乎沒有什么比“美國總統的一支簽字筆”更令人緊張。
在經歷對華關稅、對歐關稅、對鋼鋁關稅之后,特朗普政府再度祭出“汽車關稅”這一重拳,對進口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征收25%額外關稅,并將于美國東部時間4月3日凌晨開始生效。
此舉一經宣布,便引發了全球車企、零部件廠商和各大經濟體激烈關注與震動。去年,美國進口了約 800 萬輛汽車,貿易額約為 2400 億美元,約占總銷售額的一半。墨西哥是美國最大的汽車供應國,其次是韓國、日本、加拿大和德國。
那么接下來,這項新政策究竟如何落地?能否如特朗普所愿真正帶動美國汽車工業“二次繁榮”?而對于全球汽車產業鏈,又會產生怎樣的連鎖反應?
25%關稅落地,殺傷力在哪些環節?
美國政府本就對乘用車征收2.5%的進口關稅,對卡車征收25%的關稅。如今特朗普政府“手起刀落”,所有在美國境外生產的乘用車將直接從2.5%飆升到27.5%,而卡車則達到了驚人的50%,這一舉措無疑將讓進口車輛的成本陡增,瞬間減弱海外品牌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這讓人聯想到某些商場大促銷時的“先提價后打折”招式,只不過美國政府換了一種方式:不是先提后折,而是“直接加碼”,它很大程度打破了全球車企還能拼技術、拼品牌、拼價格的競爭平衡。
更“兇猛”的地方在于——這次關稅不僅僅瞄準整車,還將發動機、變速箱和動力總成等關鍵零部件一并納入額外25%的征稅名單之中。白宮一開始只放出消息“針對汽車成品征稅”,但隨后公布的行政命令與情況說明書里明確寫道:“發動機、變速器、動力總成零件和電子元件”等統統包含在內。
這就意味著,任何品牌只要某個核心零部件是在美國之外生產的,其被運往美國組裝和銷售時,就要面臨多交25%關稅的命運,整車企業難以輕易繞開“關鍵零件進口”這條路,所以這個殺手锏難免讓許多跨國車企心驚肉跳。
根據特朗普政府的安排,這25%的額外關稅將在4月3日凌晨開始生效,并且還要疊加美國現有的其他關稅。到5月3日之前,美國政府則會完成對所有汽車零部件進口豁免關稅的認證——言下之意就是,這一個月里,大家都只能感受到“關稅實打實落地”的壓力。
當然,特朗普政府自己也知道,完全“一刀切”恐怕要先坑了北美自家盟友和美國的供應鏈。因此,白宮特意表示:凡是符合《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條件的汽車零部件,將暫時享有關稅豁免,只不過車企要盡快拿到關稅豁免,需要完成一套繁雜的認證流程。
美國政府一邊舉起關稅大棒,一邊拋出“你來投資美國建廠就能降低關稅壓力”的橄欖枝。可以說,這套打法既是貿易戰升級,又是對跨國汽車制造體系重新“洗牌”的前奏。
誰會為這場汽車關稅風暴埋單?
外科手術刀再鋒利,也會留下疤痕,在貿易政策上,即使號稱“保護本土”的關稅措施,也往往伴隨連鎖反應。
特朗普這出“25%關稅大戲”能否保護美國汽車產業的工人、拉高美國經濟增速?或許事情沒有那么簡單,首先給消費層滿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終端售價必定水漲船高。
當關稅從2.5%一下子飆到27.5%,即便是豪華品牌也要感到肉疼。更關鍵的是,汽車被征稅,最終買單的還是美國消費者。無論是豐田、本田、現代,還是奔馳、寶馬,甚至連福特也有不少車型在海外生產。如果每輛進口車多出25%的稅,車企極有可能通過抬高終端售價的方式轉嫁成本。
車價上漲后,消費者能夠承受的區間自然變窄,最終銷量也會下滑——這是最樸素的經濟學邏輯。美國汽車市場本身就面臨一定增速放緩趨勢,被額外的關稅重擊之后,新車銷量短期內恐怕會受到明顯沖擊,這是美國本土市場勢必要面臨的難題。
從生產制造層面來看,貴了的進口零部件和整車,會拉高美國本土企業的生產成本,畢竟哪家整車廠都少不了全球采購零部件。當整車銷量萎靡時,車企會減少產量乃至裁員,就業不但不會因為關稅而猛增,反而很容易陷入下滑的尷尬。
美國汽車經銷商協會曾估算,如果關稅政策實施,可能會導致美國車市減少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輛的銷售規模,短期的市場低迷和工人失業在所難免。
現在特朗普政府的如意算盤是:逼迫海外車企在美國設廠,以“就近制造”換關稅豁免。可這其中的滯后性、投資回報及不確定風險,遠非一朝一夕可以化解。
特朗普希望用關稅手段讓制造業回流美國,給本土創造就業機會。可現代汽車制造需要完整的產業鏈配套,非關稅手段可以輕易改變。尤其在整車生產中,涉及上下游數千家供應商、眾多零部件的跨國協同,并不是“說搬就搬”,即便是自帶資金的外企,也很難在短期內讓供應鏈徹底本土化。
中國汽車產業正在“被牽連”
眾所周知,中國已是全球汽車產銷量最大的國家之一。2024年,中國汽車產量達到3100萬輛,是美國的三倍。但是據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美國的整車出口不足2萬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表面賬面上,再怎么多加25%的關稅,也似乎“沖擊有限”。
但實際情況往往埋藏在更深層次的產業鏈結構里,從國家來看,美國加征汽車關稅主要是沖著日韓、德國、墨西哥這些國家,但是我們很容易忽略另一個客觀事實,那就是間接出口對于中國的影響,就比如墨西哥市場——這個中國對美汽車間接出口的“重要戰略要地”。
2024年,中國對墨西哥的汽車出口量達到45萬輛,使其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第二大目的地(僅次于俄羅斯)。更關鍵的是,這些進入墨西哥的中國車輛或零部件當中,有相當比例是“曲線”輸出到美國市場。
例如,中國車企奇瑞、江淮、比亞迪等均在墨西哥設廠,通過從國內進口零部件在當地組裝,再把成品車出口到美國——僅此一項,2024年就有約18萬輛。現在,美國加征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關稅,也會打擊這些間接輸出業務,讓中國車企在美墨兩地布局的這條生產-出口鏈條面臨新的成本壓力。
許多中國零部件企業,尤其是電子零部件、動力電池、智能化系統供應商,在全球供應鏈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們對美國的出口,也有很多是通過第三國進行。除了整車之外,美國這次對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各類電子元件征收25%的關稅,勢必會傳導到這些出口商身上。
因此,拋開每年百億美金規模的直接出口,背后的間接與衍生影響可能大得多。這對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全球布局、北美合作項目的推進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全球車企的“美國戰略”或將重構
在這輪關稅風暴下,各大跨國車企的態度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能忍則忍,能談就談,能投就投。由于各個國家的業務側重點和全球布局不盡相同,因此應對的方式也并沒有統一攻略。
對于那些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外國車企,如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品牌,或者歐洲的豪華品牌,可能只能做出相同的選擇:加大在美國本土的投資,以通過USMCA認證來降低關稅壓力。
以日韓車企為例,在美國進口總量中占比很大,幾乎占到1/3,日韓汽車制造商的股價周四幾乎全部下跌,關稅帶來的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從豐田、本田到現代、起亞,近年來它們早就意識到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紛紛加速在美國設廠,或擴大現有工廠規模。
數據顯示,韓國是美國新項目最多的投資國之一,一共簽署了215億美元的綠地工廠投資協議。可見,對韓國車企而言,把“抱住美國大腿”當做了目前最穩妥的策略,否則一旦25%的關稅大棒落下,其在美國市場競爭力將大打折扣。
來自日本的豐田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制造商,同樣對美國出口規模龐大。盡管豐田在印第安納州、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和得克薩斯州等地都建有大型工廠,但仍有大量車型和零部件從日本國內或其他亞洲國家進口。若要完全避免高關稅,豐田勢必要進一步提高美國本土產能,甚至在生產布局上作更多犧牲,毫無疑問關稅帶來的短期沖擊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歐洲車企方面,主要是豪華品牌在美國市場占據重要份額,但其主要生產基地都在本土或中國、南非等地。在美國設廠的寶馬、奔馳,雖有一定的本土化能力,但仍舊無法徹底擺脫進口零件帶來的新關稅沖擊。
如果要繼續搶占美國豪華車市場,增建美國工廠恐怕刻不容緩。可歐洲企業往往注重長遠經營戰略,不會輕易追隨政策風向,這種觀望或糾結心態,也讓他們在新的商業博弈中更加被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本土廠商也將面臨不小的零部件進口成本上漲。要知道,全球化早已讓美國三大車企(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也深度依賴外國零部件。哪怕在美國賣得最火的F-150皮卡,也會用到來自墨西哥或其他國家的零件。一旦供應鏈成本上升,難免也會牽連銷量與利潤。
對某些企業來講,增加在美投資也許在長遠上有利,但更多車企將面臨極大的運營壓力,因為任何需要政府高壓關稅逼迫而來的投資,往往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關稅博弈升級,或許沒有絕對贏家
特朗普政府對進口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加征25%關稅,表面上是一場“保護美國產業”的豪賭,但背后隱含的邏輯卻是高風險的“拆東墻補西墻”。不僅美國消費者要為漲價的車單買單,而且在產業鏈條上也會出現混亂與損失。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短期內的直接影響或許有限,因為當年的很多訂單都是去年甚至更早簽訂,但間接的沖擊不容小覷——尤其在墨西哥等“中轉地”的布局和中國零部件的供應鏈環節,會承受更多壓力。中資車企若想繼續開拓美國市場或提升全球競爭力,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布局與風險對沖。
汽車產業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由于技術、零部件、研發和市場之間的全球化合作十分緊密,一旦開啟“關稅壁壘”,就像在精密齒輪里卡了一塊硬幣,整套系統都會噪音不斷、故障叢生。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的單邊行動已經引發歐盟、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的“聲討”。下一步,這些國家很可能對美國的牛肉、大豆、波音飛機、威士忌等出口產品實行報復性關稅,讓美國在其他領域也感受到痛苦。如果貿易戰繼續升級,最終很可能是一場雙輸結局。
一邊是特朗普手揮“關稅大棒”,一邊是各國摩拳擦掌的反制行動。在這場博弈里,也許根本沒有絕對的贏家。所謂“美國汽車制造業的第二次繁榮”,究竟會不會如白宮所愿,還需時間來給出答案。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 作者|李玉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