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陳藝星)
變“一煤獨大”為“多業共興”,書寫產業升級的壯美詩篇。
變“起跑跟跑”為“并跑領跑”,奏響科技創新的時代強音。
變“黑灰煤城”為“湖上美城”,繪就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
淮北,這座因煤而建、緣煤而興的城市,六十五載砥礪奮進,六十五載破繭新生。
建市以來,我市累計生產原煤10多億噸、發電數千億度,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譜寫了一首振奮人心的“烏金贊歌”。
進入新時代,面對煤炭資源日漸枯竭和去產能深入推進的“雙重壓力”,淮北兒女錨定“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城市、國家重要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定位,堅定不移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以破釜沉舟的勇氣與革故鼎新的智慧,探索闖出一條具有淮北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
(資料圖片)
變“一煤獨大”為“多業共興”
產業轉型方興未艾
煤炭,是淮北與生俱來的深刻印記。而今,這座煤城已然變了模樣。
在位于臨渙化工園區的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廣闊的廠區里,巨大的反應塔和錯綜復雜的管道構成了生產的核心,高聳的煙囪直插云霄,交織成一幅壯美的工業畫卷。從一期焦爐煤氣綜合利用項目(甲醇項目)到二期甲醇綜合利用項目(乙醇項目),再到正在緊鑼密鼓謀劃推進的乙基胺項目,自2019年成立以來,碳鑫科技聚焦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通過潔凈煤技術,成功將煤炭轉化為石油替代產品,將資源優勢最大程度轉化為經濟效益優勢。
走進位于淮北高新區的銀邦(安徽)新能源材料科技公司,信息化設備運行有條不紊,運輸車輛往來穿梭。“我們的產品精度,能夠穩定在0.01毫米,處于業界領先水平。”該公司總經理張秀清說,2024年,隨著年產35萬噸新能源用再生低碳鋁熱傳輸材料產能釋放,企業產值突破10億元。
資源型城市如何走好轉型發展之路?我市牢牢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變“一煤獨大”為“多業共興”,全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
面對“煤電”這一傳統產業,我市堅持“延伸煤”“超越煤”,加快煤炭由工業燃料向基礎化工原料、高端工業材料轉變,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 60萬噸煤制乙醇生產裝置建成投產,平山電廠高效清潔燃煤機組成為燃煤發電綠色標桿,推動傳統產業向“新”而進、向“高”而攀。
從“煤電獨舞”到“群星璀璨”。我市聚力推動“鋁基、化工”兩大特色產業聚鏈成群,先后引進中基電池箔、國軒象鋁、銀邦新材料等一批龍頭企業,正朝著“千億級”產業板塊加速邁進;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四大產業集群,以“鏈式思維”招引了翌光科技、中安信食品深加工等一批優質項目,積極搶占產業“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
過去人們常說,淮北“除了煤電酒,什么都沒有”;如今再看淮北,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樹木變森林”,含金量更高、含新量更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攝影 牛旭東)
變“起跑跟跑”為“并跑領跑”
科技創新活力迸發
環保承載式全封閉導料槽、智能清掃器等智能環保高端設備,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安徽工業大學等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擁有15項發明專利以及46項實用新型專利……走進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安徽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等榮譽的淮北合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氛圍感直接“拉滿”。
從一開始生產傳統礦山機械,轉型升級到智能環保的高端設備制造,淮北合眾生產場景的變化,彰顯的是淮北制造業迸發的創新力量。
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關鍵變量在科技,根本出路在創新。
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功創建省級創新型城市,孕育了陶鋁新材料等一批世界領先的技術、企業和高科技項目,新的動能加快成長、不斷壯大,跨越趕超的底氣更足、信心更強。
科技創新,平臺先行。我市持續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建成投用集科技創新、企業服務、人力資源、大數據、政務商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市科創中心,創建“綠色和精準合成化學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等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華潤金蟾藥業“中藥配方顆粒”重點實驗室等88個省級創新平臺,賦能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科研端到產業端,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我市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出題、高校答題,深化與中國科大、上海交大、大連化物所等大院大所戰略合作,高標準建設臨渙化工園區中試基地,樹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風向標,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的貫通融合,努力把更多“領跑并跑”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強筋壯骨”的發展成效。創新設立了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積極探索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新模式,推動科研攻關、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一體貫通。
高質量發展之道,關鍵在匯聚人才。我市強化高層次人才支撐,設立“淮北人才日”,創新高層次人才儲備金制度,常態化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系列活動,“一事一議”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 28個,14個團隊入選省“115”等創新團隊,開啟了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如今,我市從“吃資源飯”到“打創新牌”,“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創新生態正加速形成。
(攝影 馮樹風)
變“黑灰煤城”為“湖上美城”
綠水青山畫卷鋪展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抬頭望去,是晴空萬里的“天空藍”。
層巒疊翠,碧波蕩漾。放眼四顧,是心曠神怡的“生態綠”。
半城山色,半城水韻。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探索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先后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華環境優秀獎等多個“國字號”榮譽。2024年6月,我市還聯合11個城市發布“廈門倡議”,生態治理淮北經驗全國推廣。
做活“水”文章,創新實施采煤沉陷區治理,增添城市山水靈韻。我市直面煤炭開采導致的土地沉陷這一生態欠賬,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深改湖、淺造田、穩建廠、沉修路”等模式,累計投入資金160多億元,治理采煤沉陷區20余萬畝,打造眾多湖泊濕地、濱湖公園,成為淮北獨特的生態風貌、寶貴的資源財富。
做精“山”文章,全力攻克石質山造林難題,全民行動綠染相城。我市遍布石質山,無土缺水,草木難生。為了讓石質荒山披綠裝,我市獨創“七步造林法”,以新時代“愚公”精神克服種種困難,在“石頭縫”里種活苗木1100多萬株,讓“石頭山上造林”從不可能成為現實。
做好“融”文章,深化文旅融合,因地制宜發展生態旅游。依托治理修復后的山水資源,加快建設“十大文旅工程”,積極探索“文旅+”多業態跨界融合,相山公園、四季榴園、南湖景區等4A級景區串珠成鏈,隋唐運河古鎮、濉溪古城、龍脊天路等特色項目引客入淮,精心打造“煤美與共、湖上淮北”文旅品牌,生態“高顏值”不斷轉化為經濟“高價值”。
昔日之煤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之淮北,開門見綠、移步皆景,“一帶雙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灣”的生態畫卷愈發靈動、徐徐鋪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新的起點,讓我們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發揚“敢為天下先”的闖勁,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在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征程上再立新功、再創輝煌!
淮北市傳媒中心全媒體記者 詹巖
編輯:陳豆豆
編校:陳藝星
編審:王偉
審簽:劉永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