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四月天。春天的味道,一定少不了一口鮮爽的“春茶”。現今,不少愛茶人士在春天都免不了追隨“明前茶”“雨前茶”的腳步。
實際上,古人對春茶的追捧更甚。早在唐代,茶農就只采春茶,秋冬茶一律留養。“茶圣”陸羽所著《茶經》中就有記載“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追春茶”這件事,從古至今,茶人們一直樂此不疲。
“春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用茶歷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多年的神農時代。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中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的說法。中國茶雖古已有之,但中國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則是在唐代,而唐代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標志是陸羽《茶經》的問世。
“春茶”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的作品《冰柱》中,詩中云“滿甌泛泛烹春茶”。在唐代之前,茶既沒有季節性的講究,也不求鮮,甚至喝茶本身也不怎么被主流認可。先秦時期,茶葉的飲用藥用、食用功能尚未完全區分,魏晉南北朝時期,茶葉是食物加工的輔料,其目的是用以醒酒和調味。一直到茶圣陸羽的出現,才把喝茶以及春茶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相傳茶圣陸羽尤其喜愛春茶。每逢春天到來時,他都會深入農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找到優質茶葉,并將其帶回制作。于是后世,便有了“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的美談。
古代“春茶”有講究
陸羽在《茶經·三之造》開篇,便提到采茶的時機“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唐代使用的是農歷,換算成陽歷大約在3—5月之間,亦即在立夏以前采摘。農歷二月、三月、四月之間,是清明前后,所采摘制造的茶葉稱為春茶。由于產茶區所處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所以時間有的提早些,有的推遲些,但均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
陸羽《茶經·七之事》還引《本草·菜部》說:“苦菜,一名茶……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更說明了唐代采摘茶葉的時間是春采。
古人認為采茶需求早求珍,要按時節采制,于是將春茶細分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3種。
社前,時間段指“春社”之前。古時,人們在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這天稱為“社日”。如果按干支計日,大約在“春分”時節(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晚唐僧人齊己在《茶詩》中稱“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火前,即寒食節之前。古人有寒食節禁火、吃冷飯習俗,故稱“寒食”。
雨前,即谷雨之前,4月5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葉稱為雨前茶。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采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很明顯,許次紓認為谷雨時節采茶最佳,而對應公歷時間已經是4月下旬。當然其中不乏對茶葉嫩度追求不同的原因。而對于江浙一帶普通的炒青綠茶來說,清明后、谷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采制春茶的季節。
古人采茶講究雨天不能采茶,晴天有云也不能采茶,必須是大晴天方可,且要在黎明破曉之前,趁著露水還在而采,一旦日出則必須停止采摘。晴天采茶是因為要在當天把一系列的工序完成,如果在陰雨天采茶制茶,則會在干燥程序上遇到障礙。
采茶的天氣及時辰都具備了,接下來要采什么樣的茶呢?
《茶經》有云:“茶之牙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 明黃德龍《茶說》亦云:“俟其曙色將開,霧露未散之頃,每株視其中枝穎秀者取之。” 古人選擇枝條穎秀挺拔者采摘鮮葉,自然是取其最優品質采之,不知是否也有保護性采摘的理念。這種采摘方式對于茶葉成品品質及對茶樹的保護來說其實是科學的。
古人采茶的手法也很細膩。宋徽宗《大觀茶論》記載:“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汗熏漬,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其中,“爪”指的是指甲,意為用指甲掐斷,而不能用手指揉掐,擔心人體氣汗熏染導致茶葉不夠鮮嫩潔凈。所以,采茶工人多自帶清水,將所采鮮葉投入水中以使其清潔豐潤。
歷代的“春茶熱”
《茶經》帶動了唐代飲茶的流行。飲茶之風席卷大唐,宮廷上下開始重視春茶。到了唐代中期,皇室規定,首批貢茶必須在皇室清明祭祖前送達京城。在唐朝后期,人們開始把茶的珍貴與采摘時間的提前聯系在一起,有了“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說法,還保留了不同地區發芽時間差異的認知空間。
此外,唐朝也出現了眾多歌頌春茶的佳作。其中愛茶詩人白居易就有“嘗羨吳興每春茶山之游”的表述,好友李景儉每年在春茶上市后都立即給他寄來新茶。對此,他專門寫了“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回謝,這可算是他的愛茶宣言了。
茶興于唐,盛于宋。到了宋代,飲茶蔚然成風。當時負責貢茶的官員為了爭寵獻媚,紛紛爭相提前春茶的進貢時間,春茶的采摘時間也越來越提前,以至于春分那天就已經送到京城供皇室嘗鮮了。
▲ 南宋·佚名《飲茶圖》局部
宋代癡迷春茶的名人數不勝數,歐陽修《嘗新茶呈圣諭》中“人情好先務取勝,百物貴早相矜夸”,概括了宋人對春茶的極致追求,上品茶的采摘時間已經前移到了春分之前。時人認為“茶茁其芽,貴于社前”。
到了北宋后期,茶農采摘的時間甚至已經提前到立春前后。當時的皇家茶廠——北苑貢焙常在驚蟄前三日就開始興役開焙造茶,于是有“……飛騎疾馳,不出中春(春分,社日),已至京師,號為頭綱”,說的是春分那天就已經送到京城供皇上飲用了。另外,宋代人斗茶也重視茶的“新”,宋代唐庚在《斗茶記》中提到:“吾聞茶不問團挎,要之貴新,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不再一味追求春茶的早了,而是更看重春茶的發育程度。明代許次紓就鐘愛雨前茶,他在《茶疏》中寫道:“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 在清代,乾隆對春茶的采摘時間非常看重。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到達杭州龍井觀看龍井茶采制時,有感而發寫下了《觀采茶作歌》,其中有詩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龍井茶品質最好,過早采制太嫩,過遲采制太老。
? ? ? ? ?
自唐代誕生以來,從采茶時間到采茶方法,古人對春茶的追隨從未中斷。時至今日,愛茶人對春茶的盼望和熱情依舊不減,春茶仍代表著茶的最高品質。
春茶,仍然是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文轉自:“九龍天鄉茶”,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