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4月2日簽署行政令,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征34%關稅,并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額進口免稅政策時,全球供應鏈的神經再次繃緊。這是繼年初對華關稅升至20%后的又一次加碼,疊加后稅率高達54%,而5月2日起,中國跨境電商賴以生存的“免稅通道”也將被斬斷。消息一出,華爾街股市震蕩,標普500指數期貨應聲下跌3% ,但更深的漣漪正從貿易數據蔓延至普通人的生活——從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老板,到美國超市里挑選廉價家居用品的消費者,無人能完全置身事外。
“羊毛出在誰身上?”美國宣稱“對等關稅”是為了平衡貿易逆差,但現實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據五礦證券測算,若關稅完全落地,美國CPI或上漲3%,消費者將為進口商品多掏腰包;而中國外貿工廠的利潤空間早已被壓縮至5%-10%,漲價或停產成為唯二選擇 。寧波一家跨境電商企業主坦言:“30%的利潤被關稅吃掉,我們只能提價,但美國訂單可能直接消失。”更殘酷的是,試圖通過越南、泰國轉口的企業發現,這些國家同樣被課以36%-46%的高關稅,“避風港”成了新戰場 。
跨境電商的“生死時速”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稅(T86模式),直擊中國跨境電商的命門。Temu和Shein等平臺憑借低價小包快速占領市場,如今每件商品需繳納30%關稅或25美元固定費用(6月后升至50美元),物流成本飆升 。廣東一位賣家苦笑:“以前10元的發夾賣15元能賺,現在關稅加運費成本就20元,誰還買?”行業緊急轉向海外倉備貨,但中小賣家資金鏈承壓,一場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諷刺的是,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美國海關處理新增包裹的成本將達32億美元,遠超6.3億關稅收入,“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
“脫鉤”還是“共生”?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被解讀為“政治談判工具”,美國財長貝森特暗示實際稅率可能通過談判下調 。但中國的反制已悄然展開:限制美國農產品進口、加速稀土加工技術自主化,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分散市場風險 。摩根資產管理報告稱,中國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仍存,例如美國自動售貨機商邁克爾·金坦言:“哪怕加70%關稅,中國貨的性價比仍碾壓本土產品” 。這場博弈中,真正的輸家或許是依賴全球化分工的中小企業——它們既無資源轉移產能,也難承受成本飆升。
尾聲:貿易戰的“溫度計”歷史證明,關稅從不是單贏的游戲。2018年貿易戰期間,美國消費者為加稅商品多付了1300美元/年;如今54%的稅率若持續,iPhone、筆記本電腦等日用品的漲價潮或將席卷美國 。而中國也在經歷陣痛:出口承壓倒逼產業升級,從“低價代工”轉向品牌化與技術創新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的評論一針見血:“美國正用不可靠的貿易政策,把盟友推向中國一側” 。
互動話題:“關稅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嗎?你最近買的‘中國制造’漲價了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