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楷書是中國書法藝術重要組成部分,分兩種風格:一是刻于山崖、佛像上的摩崖或造像題記,二是刻在墓碑上的墓志。眾多墓志選用石材講究,書法、雕刻水準高,受當代書法愛好者、研究者關注,常被學習、模仿 。
《元珽妻穆玉容墓志》刻于北魏神龜二年(公元 519 年),全稱為《魏輕車將軍太尉中兵參軍元珽妻穆夫人墓志銘》 。1922 年,它在河南洛陽南陳莊附近被發現,后被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收藏,屬于 “鴛鴦七志”。現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穆玉容墓志》是北魏時期墓志中的杰出代表,書法風格細膩優雅、流暢自然,呈現典型的帖學用筆特點。北魏眾多墓志各有獨特風貌,普遍采用刀刻創作手法?,F代書法創作者若想將古代刀刻藝術轉化為自己的書法作品,需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掌握恰當的轉化技巧與方法,這是一項充滿挑戰且極具意義的藝術探索過程。
在書法藝術的世界里,透過刀鋒去洞察筆鋒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墓志銘,作為古代碑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刊刻的痕跡雖出自匠人的巧手,但與墨跡的自然流轉相比,總有著不可逾越的差異。特別是當我們通過拓片、翻印等方式接觸到這些作品時,其間的差異更是被無形中放大。
因此,在臨摹這類墓志作品時,書法愛好者需要具備扎實的書法功底,尤其是對筆法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在漢字書寫的過程中,起筆、收筆、轉折等細微之處,一旦通過刀刻來表現,難免會出現形態上的變異。臨摹時,我們不能簡單地模仿墨跡,追求每一筆每一劃的精確復制,而應該以筆法為主導,尊重毛筆書寫的自然特性。
以《穆玉容墓志》為例,這部作品是北魏時期精美的墓志。從拓片看,其筆法和結構保留了部分原作墨跡特點。但刀刻痕跡明顯處,應更關注書寫的自然流暢。
臨摹創作時,要尊重原作筆法,也可融入行書筆意,增加作品書寫性與動感。同時,克服刀刻固定性導致的起筆、收筆雷同問題,讓臨摹作品既忠實于原作,又有獨特藝術魅力。
書法藝術傳承與創新,是從臨摹到創作,進而形成個人風格的漸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單純集字或模擬,能復制原作外形,卻無法觸及內在靈魂,這類作品沒有生命力與創造力,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創作。
真正的創作,需在深入理解原帖風格后,融入自身思考與見解,實現既尊重傳統又彰顯個性的藝術表達。這要求書法家臨摹時,既要觀察、模仿原帖的筆法、結構、章法,也要思考、領悟其背后的精神與韻律。
以《穆玉容墓志》為例,這部作品書法風格特點鮮明:筆法簡潔,行筆流暢,撇畫優美修長。創作時,我們要保留這些突出風格,保證筆法干凈、撇畫形態優雅。
在此基礎上,在不影響整體風格的情況下,我們可融入自身理解與思考。比如在選擇字法時,可依據個人審美偏好,適當調整字形扁長比例,但要保證結構精準合理,避免刻意扭曲、擠壓。
書法藝術里,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承載作者情感與時代氣息?!赌掠袢菽怪尽肥潜蔽罕套髌?,在當時實用性較高,在藝術性方面,相比文人書法存在一些差異。臨摹和創作時,對這類作品進行雅化處理,是提升其藝術價值的重要方式。
雅化,就是改造提升原作中藝術性欠缺的部分,讓其更契合現代審美與藝術創作需求。書法作品的藝術性,既體現在筆法、結構和章法的豐富變化,也體現在作者融入并表達個人情感。
從臨摹到創作,方法不同,但存在既定原則與方法。我們要尊重原作,適當舍棄原帖中不突出的部分,融入契合原帖風格的個人想法。經過這樣的創作過程,能夠產出既保留原帖特點,又具獨特藝術性的作品,達成傳統與創新結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