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陰天過后,德陽中江黃鹿鎮群力村大梁子山腳的油菜花,又重新沐浴陽光,在綿陽市見義勇為不幸犧牲的劉應強,也已經回到故鄉安葬。在他家一層的平房堂屋里,桌子上還留著一些沒燒完的紙錢,和淡淡的香燭味道。
劉應強工作證照片
7天前的一個凌晨,劉應強在送外賣途中,發現一名男子跳河,他毫不猶豫跳水救人。最終跳水男子被合力救起,而劉應強卻因體力透支溺水,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4歲。事后,綿陽游仙區擬推薦劉應強為見義勇為公民,老家德陽也積極為其家人爭取相應福利待遇。
事發地東津大橋(崔瑤 攝)
在父母眼中,強娃子是家里的頂梁柱;在兒子劉晨瑞眼里,父親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在鄰居印象里,劉應強是老實本分又熱心腸的好后生。3日下午,劉晨瑞到父親的墓前上香,一陣微風拂過,劉應強見義勇為的事跡,隨風在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的故鄉傳開。
劉應強已經安葬
父母眼中的兒子:
“家里的頂梁柱”
從黃鹿鎮驅車約莫十分鐘,走過蜿蜒的鄉間小道,背靠群力水庫大壩、面朝油菜花田的幾間平房出現在眼前,這便是劉應強的家。裝修樸實無華,院子十分干凈,門前是開墾好的土地,還沒來得及種下莊稼。
劉應強家
劉應強家門口的油菜花與開墾好的田地
站在院子里,能夠見到堂屋頂上“平安富貴”四個字。劉應強的父親劉加松,站在堂屋門口,臉上有著難以掩飾的疲憊。從3月27日出發去綿陽,到4月1日將兒子骨灰帶回來安葬,其間,他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
“他回家的時間很少,過年那天都在上班。”劉加松告訴記者,去年臘月二十八回來團年后,劉應強就急匆匆回到綿陽上班,中間把臟衣服帶回來洗過一次。自己和老伴都已經七十多歲了,只能在家里做點農活,大兒子劉輝因為眼睛問題,只能在附近找工作,加上孫子正在讀初中,全家的擔子基本都扛在劉應強身上。
劉應強家里的堂屋
坐在堂屋里抬頭望,頂上建房時鋪的模板印記還清晰可見,環顧四周,也并沒有過多裝修,只是刮了一層簡單的膩子。從劉加松口中得知,房子是2019年修建的,這幾年,劉應強不停工作,也是為了能夠把房子裝修好。
在老兩口眼里,劉應強就是家里的“頂梁柱”。從中江縣中專畢業之后,他跟著父親去西藏,做過水電工,也打過鋼筋、扛過水泥、干過銷售、開過鏟車。從充滿朝氣的少年郎到手上滿是繭子的中年人,為了贍養父母、照顧孩子、幫襯殘疾的大哥,劉應強始終一步一腳印,努力讓全家的生活變得更好。
得知兒子因救人而犧牲的消息時,劉加松不敢相信,直到去綿陽得到證實,他拿出手機顫巍巍撥通妻子李術方的電話,哭得說不出來,電話那頭的李術方不知具體,但聽著老伴兒哭泣,她也跟著流淚水。3月27日下午,在綿陽市涪江街道劍南路東段社區辦公室里,老兩口臉上茫然無措,望著工作人員的眼神令人心疼。
過了這么多天,再提起劉應強救人犧牲的事情,劉加松只談到:“我們的教導沒有白費。”說罷,李術方補了一句:“我們為他感到驕傲。”
李術方(左)劉晨瑞(中)劉加松(右)
兒子眼中的爸爸:
“邋遢”又勤快
劉應強的兒子劉晨瑞今年14歲了,正在老家黃鹿鎮中學讀初中,身高已超過一米七,快要趕上爸爸一米七八的身高。父母離異,他平時和爺爺奶奶還有大伯一同生活,身材有些瘦弱的他,這段時間挑起了照顧爺爺奶奶的擔子。
父子見面的時間不多,感情卻很親密。靦腆的男孩說起父親,第一句便是“他很棒”。劉晨瑞給記者分享了與爸爸生活的點滴。
“有時候我覺得爸爸是個很‘邋遢’的人,自己出租屋里面總是亂糟糟的。”說到這里,劉晨瑞眼睛盯著遠方,陷入回憶。劉晨瑞說,父親劉應強長時間在綿陽上班,除了跑外賣之外,有時候也會去工地干其他的工作,經常換出租屋。
遇到周末或者節假日,劉晨瑞會去綿陽找劉應強,到“家”第一件事總是幫爸爸收拾屋子。而劉應強在綿陽工作的這段時間,他也忙里偷閑,帶著劉晨瑞去了綿陽的越王樓、仙海湖等二十多個景區玩,講述自己在西藏工作的經歷,用自己的言行與經驗教導孩子。
見面之外,更多時候劉晨瑞是通過電話與父親溝通,往往說兩三分鐘父親就掛電話了,這時,他又覺得父親很忙。
生活中,劉應強給劉晨瑞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據劉加松講述,26歲時,劉應強在送貨時遇到有人輕生,就跑過去將人救起。2008年汶川地震,在西藏打工的劉應強悄悄返鄉并捐款。群力村村委會副主任周厚田回憶,村子里農忙收秧時,劉應強路過也會熱情主動地搭把手,平時看到村里的老人挑不動、背不起,他都會幫忙,是個老實本分的后生。
在劉加松的闡述中,劉應強有個遺憾,沒能夠去當兵。“當年初中專畢業后他想去,我在西藏看到當兵訓練太艱苦了,就不準他去,現在回想起來,應該讓他去的。”
如今,這份遺憾劉晨瑞接了下來,他告訴記者,很早之前就已經和劉應強溝通過想當兵,也得到了父親的支持。兒子逝去,劉加松也不再堅持,表示劉晨瑞要去他會支持。
劉應強遺體被打撈上岸的位置
同事眼中的他:
敢于擔當的兄弟
劉應強下河救人犧牲后,劉應強的父母、哥哥以及兒子先后趕到了綿陽。3月29日,記者在游仙區涪江街道劍南路東段社區辦公室,見到了身著餓了么服飾的外賣小哥一直忙前忙后,不時還俯下身子和劉應強的父親小聲說著話。“劉叔,節哀,我們也舍不得劉應強的離去,他是我們的英雄。”
這位外賣小哥叫張顯太,是劉應強的同事。“雖然我們認識的時間不長,但我們是很好的兄弟。”張顯太說,劉應強是2023年6月到的他們站點,到了站點后就主動承擔起夜間的外賣配送。張顯太記得,他們站點以前不承接夜間的訂單,是劉應強支撐起了夜間配送這一空白。“在他的帶領下,現在已有6名同事堅守夜班崗位。”
張顯太說,在劉應強上班的時間里,他的訂單一直處于前列,被平臺評為核心騎手,段位達到王者騎手級別,在跑單服務質量上,則被認定為王牌騎手。張顯太給記者提供的一份平臺數據顯示,劉應強自入職以來,已完成1800余單,準時率達到99.2%,客戶好評率達到98.4%,并且已經連續六個月獲得“先鋒騎士”的稱號。
“他的離去,是我們的一大損失。”張顯太說,在劉應強犧牲的這一段時間里,他盡量多幫劉應強陪陪他的親人,幫忙處理劉應強的身后事。“盡自己一點力,讓好兄弟劉應強不留有遺憾。”
劉應強犧牲后,他所供職的餓了么外賣平臺向他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向家屬送達了31萬元的慰問金,并啟動了家屬安撫工作。“單位把錢送過來后,他們幾個用了1個多小時,把錢存到他父母的卡上。”張顯太說。
4月1日早上,劉應強的遺體在綿陽殯儀館火化,張顯太和他們站點的30多個同事都來了,送劉應強最后一程。“曾經在一起又說又笑的兄弟,已經天人永隔,心里真的舍不得。”張顯太說,他們7個同事又自發前往中江,護送劉應強回家。
愛的接力:
表揚劉應強為見義勇為公民
劉應強跳水救人不幸犧牲的這幾天里,父母沒有睡過一個好覺,頂梁柱沒了,家里怎么辦?孫兒怎么辦?就在劉家沉浸在悲痛和擔憂中時,社會各界的愛心紛涌而至。
老家德陽及時送來慰問品和慰問金,并積極為其家人爭取相應福利待遇。劉應強所屬的外賣平臺也送去慰問金并授予其“俠義藍騎士”稱號……
4月1日,綿陽游仙區委政法委發布消息,根據《四川省保護和獎勵見義勇為條例》,經游仙區涪江街道申報,游仙區委政法委組織評審,擬推薦游仙區人民政府表揚劉應強為見義勇為公民,并面向社會進行公示。
游仙區發布的公示
《公示》中稱,劉應強犧牲前系四川省中江縣黃鹿鎮群力村村民,餓了么平臺公司外賣員。在3月27日凌晨冒險救人中,他在危機時刻,舍生忘死,展現了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有效地保護了群眾的生命安全。本次公示時間為2025年3月31日至2025年4月2日,公示期間如有異議,可通過書面或電話向游仙區委政法委實名反映。
4月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游仙區委政法委獲悉,公示已結束,將報請區委區政府以區政府名義,表揚劉應強為見義勇為公民。
就在公示期結束的4月2日下午,位于群力村的劉家,迎來了游仙區委區政府的慰問代表。
游仙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外賣員劉應強勇救落水者不幸犧牲的事跡引發廣泛關注后,游仙區廣大黨政干部、職工紛紛獻出愛心,自發捐款幫助劉家。截至4月2日下午5點,捐贈金額為26萬余元。
游仙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靜表示,將持續關注劉應強家屬的生活,積極落實各項幫扶措施,讓英雄的家屬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同時,也希望劉應強的事跡能傳遞社會正能量,讓更多的人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
社會各界的暖心舉動讓茫然無措的劉家人十分感動。劉加松說,孩子走了,對他們來說是個非常沉重的打擊。但同時也感謝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劉家的關心,他們一定會好好教導孫子,以父親為榜樣,好好學習健康成長,將來回報社會。
來源:封面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