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PC產業鏈正經歷一場靜默的地震。
01
產業鏈大遷徙背后的雙輸困局
寧花10億也要遷走90%產能?當蘋果、惠普、戴爾等科技巨頭的生產線在東南亞落地生根時,這場看似符合商業邏輯的產業遷徙,正逐漸顯露出令人不安的代價。
繼戴爾之后,作為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制造商的惠普宣稱,計劃投入 1.5 億美元(約合 10.9 億元)來重組供應鏈,旨在確保至年底達成“90%北美產品于中國以外地區制造”這一目標。
相較輿論爭議,冰冷的數據或許更能說明問題。調研機構Omdia給出的數據顯示,蘋果、惠普和戴爾正在大規模將自家的PC產業鏈從中國轉出,而東南亞承接了這些產能。
Omdia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憑借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良好的制造業基礎,成為眾多PC品牌的新寵。從2023年起,惠普與戴爾等美系PC品牌便率先行動,攜手旗下OEM代工伙伴,將生產線從中國逐步轉移到越南和泰國等地。
仁寶作為首批在越南設立新廠的代工廠,以及廣達利用泰國既有資源進行的生產線轉移,都標志著這一趨勢的正式開始。
東南亞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時薪僅為中國的1/3至1/2)和關稅規避需求(如美國對華加征10%PC關稅),推動美企加速轉移。而作為全球PC制造重鎮,中國則在短期內面臨訂單流失、就業崗位縮減的壓力。以PCB產業為例,超20家中國廠商被迫赴泰國設廠以承接外企訂單,本土產業鏈環節被削弱。
然而,東南亞的“接棒”能力遠未成熟。盡管仁寶、廣達等代工廠已在越南、泰國布局,但當地供應鏈自給率不足,70%以上的零組件仍需從中國進口。當下,越南的PCB、芯片等關鍵部件依賴中國供應,這導致外遷企業仍需與中國產業鏈深度綁定。這種“半剝離”狀態,反而增加了跨國企業的物流與管理成本。
02
跨國企業成本困境
這場遷徙并非單純的市場行為,美國政府的政策壓力是重要推手,其要求政府采購PC必須符合本土供應鏈標準,微軟Surface、蘋果MacBook等產品首當其沖??鐕髽I為規避關稅風險和政治不確定性,不得不將“安全”置于“效率”之上。
表面上看,東南亞的低人力成本與關稅優惠能降低企業支出。但現實是,分散化供應鏈引發新的問題。
在效率損耗這一塊,泰國、越南的基建與產業配套遠遜于中國,交貨周期延長30%以上。廣達在泰國利用既有資源建廠,但仍需從中國調配工程師支持,這造成隱性成本攀升。而ODM廠商為爭奪有限訂單,陷入價格戰,毛利率被壓縮至5%以下。
最為諷刺的是美國要求供應鏈“去中國化”,但東南亞同樣面臨政治波動。泰國政局不穩定可能影響惠普的產能規劃,而中美摩擦外溢至東南亞的風險亦未消除。
03
我國制造業的生態裂痕
產業鏈外移對中國制造業的沖擊已現端倪,首當其沖的是就業與地方經濟。以蘋果為例,其供應鏈涉及中國150家供應商和200多家工廠,訂單轉移直接導致相關企業收入銳減。
此外,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戰。東南亞的崛起可能削弱中國在技術工人、基礎設施和供應鏈效率上的積累優勢。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經濟結構的失衡,外部需求萎縮與內部消費不足形成惡性循環,產業鏈外移則會加劇市場收縮壓力。盡管中國正在推動產業升級,但短期內難以填補傳統制造業流失留下的空白,部分依賴代工的地區可能面臨產業空心化風險。
對我國而言,產業鏈外遷沖擊制造業根基,但同時也倒逼產業升級。經過多年的產業升級和技術迭代,目前我國在消費電子領域已從代工轉向高附加值環節,華為在PC市場的崛起就是有力證據,只是短期內就業與出口承壓難以避免。
04
編輯點評
尋找第三條道路
產能遷徙不應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我國需加快技術壁壘構建,鞏固不可替代的供應鏈環節??鐕髽I則應平衡成本與韌性,而非盲目追求“去中國化”。畢竟,當產業鏈在遷徙中撕裂,沒有一方能獨善其身,唯有協同與創新,方能破解這場雙輸困局。
微信訂閱
歡迎通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主編|黎坤
總編輯|吳新
爆料聯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視頻記錄科技互聯網新鮮事、電商生活、云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周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