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關村“村民”越來越多 科技創新頻結碩果(引題)
“北京建能力、區域造生態”初步形成(主題)
北京日報記者 李如意
“小德,請把數字4放在數字3上。”在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一家企業的展廳內,機器人正在按照指令,伸出手臂精準完成任務,“AI+機器人”的操作充滿科技感……
在協同創新的歷程中,這樣的案例并不罕見,人工智能、機器人、元宇宙等產業發展迅速。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十年,三地攜手打造創新共同體,激發出嶄新活力。在全面開展創新全鏈條合作方面,京津冀研發投入強度全國領先,由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2個百分點。京津冀已經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區域造生態”的協同機制,原創技術成果加速在區域內產業化。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內外一片生機勃勃。北京日報記者 鄧偉 攝
創新生態在雄安落地開花
作為北京科技創新“金名片”的中關村,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走進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處處可見科研人員聚精會神搞創新的景象。去年7月,金輝來到雄安新區并成立兆福(雄安)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科技創新型企業,該公司研發的核輻射多模態智能穿戴設備所采用的碲鋅鎘探測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帶著項目落戶雄安,自公司正式運營以來,金輝團隊先后接下中國星網總部室內環境治理服務項目、第十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貴賓廳室內環境保障服務等大單。金輝說:“新區良好的科創生態讓我看到了發展的無限可能。希望能在‘未來之城’進一步拓展市場,把更多前沿科技應用于雄安各個適配場景,讓公司與一座新城共同成長。”
“過去我們是北京中關村的‘村民’,現在又成了雄安中關村的‘村民’。”天融信公司副總裁劉軍說。天融信成立于北京海淀,是一家專業的網絡安全企業。2023年落戶雄安,創立數字城市安全總部。電子政務、工業生產、醫療、交通、水利……在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面臨網絡攻擊的威脅。劉軍說,“天融信的任務就是護衛城市各行各業的網絡安全,第一時間預判、識別并解決安全漏洞風險。”
據了解,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開園一年多來,已吸引140多家企業入駐,其中既有行業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也有一批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類中關村”創新生態在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落地開花。
更多技術成果走向“生產線”
“這款AR眼鏡從外形看與普通眼鏡并沒有太大區別,它的奧秘都藏在這看似普通的鏡片里。我們將微納光芯片壓印到鏡片上,不增加眼鏡的重量,就可以將導航、翻譯等信息在鏡片上實時呈現,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項目支持……”在天津濱海新區企業華慧芯科技集團的展廳里,工作人員正在向到訪客戶介紹其超結構芯片蘊含的“黑科技”。
華慧芯科技集團的董事長曲迪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用清華的智慧做芯片”是“華慧芯”名字的由來,也是華慧芯創立的初衷。
華慧芯2017年落戶位于天津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的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天津電子院”)。研發團隊不斷突破光電子領域的技術壁壘,研制出世界首款實時超光譜成像芯片,先后取得50余項專利,研發生產出超過50種國際領先的光電芯片產品,服務了60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目前,產品被運用在光通訊、增強現實、自動駕駛、智能手機等各種終端市場。
它思科技也是清華天津電子院的孵化項目,企業自主研發的“智慧超聲遠程會診系統”已在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及天津港保稅區臨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部署,實現了三級醫院和基層社區醫院的遠程會診聯動。
依托清華大學的校友資源,在清華天津電子院的孵化下,一批與華慧芯、它思科技共同成長的人工智能項目在生態城加速涌現。截至目前,清華天津電子院挖掘各類成果轉化項目118個,在天津孵化企業43家,多項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從“承接者”到“共創者”
在北京總部研發核心技術,在天津制造關鍵功能部件,在河北廊坊組裝整機和測試驗證,北京精雕科技集團實現了“一臺機床,三地智造”。
“2013年,我們將生產裝配基地從北京搬遷到廊坊,在關鍵技術上不斷突破,自主研發的五軸數控機床系列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廊坊精雕數控機床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海說,10多年間,裝配基地通過3次增資擴產和數字化改造,實現年產精雕機1萬余臺,生產效率提升了3倍。
走進位于廊坊市香河機器人小鎮的河北百納信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塊塊電路板在全自動的貼裝生產線中,按照電腦程序,自動貼上大大小小各種功能的電子元器件。近年來,該公司深耕人工智能、雙目視覺、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成為多家知名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方案提供商。
“除在北京保留部分研發團隊外,我們將大部分試制、工藝驗證和研發部門搬到了香河,廠房面積進一步擴大,廠區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該公司總經理陳飛介紹,企業生產需要的定制線纜線束、外殼、鈑金等配件,也能在機器人小鎮或者香河縣域內采購。
2023年,京津冀聯合繪制出協同發展的六條產業鏈圖譜,河北牽頭機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2條產業鏈。在產業鏈圖譜引導下,香河機器人小鎮已簽企業超過150家,初步形成機器人產業集群。去年,廊坊吸納京津技術合同467項,合同成交額144.92億元。當地深入推進京津研發、廊坊孵化轉化產業化,正在從產業鏈中的“承接者”,轉變為深度協同的“共創者”。
“協同”正重塑區域發展格局
北京日報記者 韓梅
選擇“北京建能力、區域造生態”,北京企業看重的是區域(津冀)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生態以及“同城化”的生活環境。
天津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雙表示,今年以來,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結合效果明顯。留住人才、進一步激發科技成果在區域內轉化的經濟效應,還需要京津全方位加深合作。
王雙建議,加強政策協同。目前京津兩地在人才引進、稅收優惠、科研扶持等政策上存在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層次人才的自由流動。需要建立統一協調的政策體系,例如統一人才認定標準和獎勵機制,讓人才在京津之間流動時能夠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在區域內的高效配置。
加快創新生態融合。北京科研機構和高校眾多,創新源頭豐富,但成果轉化場地受限;天津有產業基礎和應用場景,卻缺乏創新源頭的緊密對接。針對這一結構性矛盾,應加強兩地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合作,發揮人才作為創新要素流動的核心載體作用,建立完善多維互動機制,打造“北京研發+天津轉化+天津制造”聯合貫通的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構建“人才共引—技術共研—成果共享—產業共興”的創新生態,實現“研發—轉化—制造”創新閉環。
吸引和留住人才。京津兩地的企業和科研機構應結合市場行情,制定具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天津的先進制造企業可以對技術骨干給予豐厚的薪酬回報,縮小與北上廣深的薪酬差距。用人單位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晉升機制,根據人才的能力和業績,為其提供快速的晉升通道,讓有能力的人才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更高的職位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打造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增強人才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地“創新聯合體”越來越緊密,也說明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雙輪驅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京津冀經濟發展新格局。南開大學戰略發展部部長李蘭冰認為,要以協同紅利促進“創新聯合體”能力提升。
一方面,統籌把握產業規模與產業質量的關系,夯實京津冀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質效提升基礎。分層次推進就業導向型、財稅導向型和技術導向型等產業發展,既要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等“增長極”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穩定器”作用。
另一方面,要統籌把握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系,積極發揮技術創新的引領性作用, 為京津冀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新動能。京津冀地區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整合與優化,加快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致力于以協同紅利促進區域創新能力提升、解決創新體系與產業體系銜接不暢問題,以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強化產業發展的技術供給,創新驅動發展與產業鏈升級擴容緊密結合,實現由技術創新向實際生產力的高效轉化。
來源: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