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遼闊,物種豐富。很多水果都原產自中國,棗就是其中之一,《詩經》中就有關于棗的記載“八月剝棗”。棗在新鮮時是常見的水果,在風干時又是重要的干果。我國目前有許多著名的棗樹品種,每種都有其獨特的產地、特點和風味。以下對其中一些較為知名的品種進行詳細介紹。由于列舉標準較為主觀,并不完全覆蓋所有被廣泛認可的棗類品種,敬請海涵。
第十,阜平大棗
產于河北保定阜平縣,果實呈橢圓形,成熟后果色棕紅。其果肉肉厚核小、口感細膩酸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阜平被譽為“大棗之鄉”,地處太行山余脈,雨熱同期,為紅棗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第九,若羌棗
產自新疆若羌縣,果肉緊實,風干后如金絲小棗能扯出細絲。含糖量極高,口感甜糯醇香。若羌曾是“絲路重鎮”,被譽為“紅棗之鄉”,地處沙漠邊緣,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光照充裕,為若羌棗的生長提供了獨特的條件。
第八,交城駿棗
產自山西省呂梁交城縣,果形飽滿,上細下粗,成熟后果色深紅有光澤,皮薄肉厚,脆嫩爽口。被譽為“棗中皇后”。果實碩大,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說法。
第七,靈寶大棗
產自河南靈寶市的黃河沙瓤地區,果實碩大,含糖量豐富。果皮呈深紅色,果肉酥松、清香甜潤。早在東漢時期,當地就開始種植大棗,至北宋時期靈寶大棗頗具盛名,至今當地流傳著有著“每日食三棗、百歲不顯老”的民諺。
第六,壺瓶棗
產自山西晉中太谷地區,因其形似釉里紅壺瓶而得名。果實碩大飽滿,果皮呈紅褐色。鮮果汁多甘甜、厚實質脆。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相傳圍魏救趙時,孫臏在此借棗樹設伏兵,一舉擊敗龐軍統帥的魏國精銳。
第五,金絲小棗
主要產于河北、山東、北京一帶。種植歷史悠久,相傳春秋時期就有種棗記錄,其中以河北滄州、河北大成、山東無棣和樂城地區產的金絲小棗最為出名。因其掰開半干狀態下的金絲小棗,可以清晰看到如金絲狀的棗絲粘連在果肉之間而得名。具有重要的食藥用價值,利消化、健脾胃。
第四,新鄭大棗
產自河南省鄭州新鄭市,俗稱雞心棗。因其皮薄核小、果肉甘甜,氣味清香而聞名。據考古推測,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斐李崗文化時期,當地先民就開始種植棗樹,種植歷史甚是久遠。新鄭大棗不僅口感出眾,還具有補血健脾的效果。如今新鄭大棗經過現代化的育種創新,開發了早熟的六月鮮、八月炸等品種和晚熟的九月青、馬牙棗等品種。
第三,黃河灘棗
產自陜西、山西的黃河灘涂處,生長于黃河沿岸的1公里左右的沙灘之上,耐寒耐旱性強。棗形飽滿圓潤,果肉甜糯可口,被譽為“棗中人參果”。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滋補的食藥作用。
第二,和田棗
產于新疆和田地區,其外形飽滿如燈籠,皮薄核小,口感香醇。我國新疆地區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使得和田大棗口感甜蜜, 同時營養豐富,具有安神養血、補氣益血的功效。和田棗源自山西地區,后引種到和田等地,新疆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使得和田棗品質更加出眾。清代為朝廷貢品。
第一,稷山板棗
產自山西稷山縣,被譽為“中華棗王”,其皮薄肉厚、核小個大,外形一般呈上窄下寬的扁圓狀。未成熟時為青色,成熟后呈紅褐色。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食用和藥用價值極高。為歷代皇室貢品,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傳說一個叫板兒的年輕樵夫,見兩位仙人對弈,因緣際會得到三顆神棗,成為山西稷山板棗的棗祖樹源。
本期就到這里!
關注小秀才,下期更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