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的某天,一艘德國貨輪緩緩駛入中國港口,甲板上蓋著防水布的“神秘貨物”揭開面紗——24門閃著冷光的150毫米重型榴彈炮。這批被稱作“32倍15榴”的鋼鐵巨獸,是國民政府砸下20億(按購買力折算)天價打造的“終極殺器”,裝備了一支2000人的“奢華”炮兵團。
然而,當抗戰烽火燃遍全國,這支用黃金堆出來的部隊,真能扛住日軍的鋼鐵洪流嗎?
天價賬單背后的野心:用德國技術“武裝到牙齒”
1930年代的中國軍工,還停留在仿制老舊火炮的階段。全國僅有500余門火炮,其中不少是北洋時期留下的“古董”,射程不到5公里,連日軍步兵炮都壓不住。蔣介石聽從德國顧問建議,決定跳過自主研發,直接向克虜伯公司訂購24門“定制款”重炮。
這批炮有多“奢侈”?德國人為滿足中方射程15公里的需求,將炮管從30倍徑拉長到32倍,單門炮配牽引車、瞄準儀和1000發炮彈,總價87萬銀元,相當于現在一門炮燒掉近1億人民幣!
國民政府甚至派技術團隊赴德“監工”,邊驗收邊偷師造炮技術。1936年交貨時,全國軍費的五分之一都砸進了這支炮兵第十團,官兵配德式鋼盔、摩托化車隊,連擦炮布都是從德國進口的羊毛氈。
戰場首秀:淞滬會戰打出“鋼鐵暴雨”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炮兵十團帶著24門重炮緊急馳援上海。8月14日深夜,這些“鋼鐵巨獸”首次咆哮——15公里外,炮彈如雨點般砸向日軍陸戰隊司令部,連停泊在黃浦江的日軍旗艦“出云號”都被炸得濃煙滾滾,甲板上的水兵像螞蟻一樣被氣浪掀飛。
此戰僅一個月,24門炮就傾瀉了5000多發炮彈,擊沉2艘驅逐艦,把日軍逼得躲進租界。
最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寶山戰場。日軍一個聯隊剛架起山炮,就被重炮團的觀測氣球鎖定。十分鐘后,3噸炮彈從天而降,日軍炮兵陣地直接變成月球表面,連炮管都被炸成麻花。
“移動要塞”的神操作:從潼關到長沙
隨著戰局惡化,這支“天價部隊”開始化整為零,上演“變形記”:
潼關六年“守門神”:6門炮被部署在黃河渡口。日軍每次架浮橋,炮彈就精準落下,炸得工兵魂飛魄散。
岳麓山上的“上帝視角”:1942年第三次長沙會戰,10門炮被抬上岳麓山。觀測員用望遠鏡盯著湘江,日軍剛集結渡江,炮彈就跨山越嶺砸進人群。
石牌保衛戰的“最后一擊”:在被稱為“東方斯大林格勒”的石牌戰場,重炮團用僅剩的3門炮支援胡璉死守。陳誠視察時感慨:“咱們要有100門這種炮,早把鬼子轟回東京灣了!”
鋼鐵與血肉的代價:24門炮的最終歸宿
這支“奢華”部隊的結局卻充滿悲壯。到抗戰勝利時,24門炮僅剩2門完好:8門被日軍飛機炸成廢鐵;6門在臺兒莊與日軍炮兵對射時“同歸于盡”;4門因故障被自行炸毀;4門在桂林戰役中為阻敵推進,含淚填滿炸藥自爆。
如今,北京軍事博物館里陳列的“32倍15榴”仍锃亮如新。參觀者常圍著它驚嘆:“這炮真能打15公里?”卻少有人知道,當年操控它的炮手們,有人為保護觀測氣球被日軍狙擊手打死,有人因連續裝彈雙手潰爛見骨,更有人與炮共存亡,最后一刻還在喊:“裝填——放!”
這支“奢華”炮兵團,用8年時間證明:20億買的不只是24門德國炮,更是近代中國第一次用“對等火力”與侵略者叫板的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