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魯迅的律詩和《自嘲》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年〕,我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在小說、散文、雜文、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領域,都作出巨大貢獻,是一位偉大的文化巨人。
魯迅
魯迅一生的詩歌創作,基本上是業余的,但卻恰當而精彩地表達了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郭沫若曾評論:“魯迅先生無心作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或則犀角燭怪,或則肝膽照人。”他的一些古體詩,知名度都很高,幾乎每首都有名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等等,有對國家的關心、有對人民的悲憫、有對朋友的真情、有對親人的牽掛……這一切組成了一個有擔當的熱血赤子的魯迅。
“五十與一”
魯迅一生,是戰斗的一生,是追求民主,追求進步的一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向封建舊思想舊文化宣戰;北京女師大學潮時,與迫害學生的北洋軍閥論戰,被政府免職通緝,還受到御用文人的攻擊與陷害;被迫轉到上海后,在國民黨統治下,大膽揭露其黑暗統治,又遭到政府的種種威脅與迫害。當時,他又與共產黨內左傾文藝路線斗爭,其后又領導左翼作家聯盟,為粉碎國民黨絞殺革命文藝的陰謀,作出了巨大貢獻,直至去世前夕。
魯迅全集
二十世紀30年代初,魯迅轉移到上海后,當時國民黨政府頒布反動出版法、禁止進步書報、通緝進步文人、秘密處決革命作家,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
《魯迅日記》記載,1932年10月12日,郁達夫王映霞夫婦,在聚豐園宴請魯迅、郁華夫婦、柳亞子夫婦和林徽因等。郁達夫魯迅都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發起人,一直受到國民黨政府打壓,他倆的日子都不好過,另外,魯迅還受到左聯內部左傾人士攻擊。其時在席間,大家談及其事,魯迅有點納悶,郁達夫打趣說:“看來,你的‘華蓋運’還沒有脫?”而柳亞子又索稿,魯迅便結合席間談話,“為柳亞子書一條幅,以請之。”
這一“條幅”,就是七言律詩《自嘲》。
魯迅精神
二、《自嘲》原文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三、《自嘲》內容和結構賞析〔上〕
《自嘲》是政治抒情詩,本是自述,卻題為“自嘲”,乃是以自我解嘲的幽默,又兼以辛辣的反諷,寓莊于諧,抒發了深受迫害、四處碰壁的憤懣之情,集中體現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精神,同時,又是一首語言精煉、對仗工整的七言律詩,體現了魯迅詩歌的獨特風格。
全詩在總體的構思上,詩人獨出心裁,把自己的創作生涯,看成是敵我之間的一場大搏斗,精心安排,巧作布局,以搏斗的“環境、方式、動力和決心”四個情節,構成一個完整的斗爭體系,創作了這首詩。全詩8句,兩句一聯,也剛好分成這樣的4個層次。
層1、首聯“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詩人寫自己運交華蓋,處境險惡。
詩一開篇,即解說命理典故,說自己生不逢時,碰上了豺狼當道的黑暗社會,“運交”倒霉的“華蓋”命運,隱喻自己遭到政治迫害,厄運當頭了;“欲何求、未敢”,都是表達極大憤慨之語,有反語的意味,意為“交了華蓋運,我又能怎么樣呢?一想到改變命運,就被碰得頭破血流,我還敢怎么樣嗎?”憤懣之情、憎惡之意,溢于言表,而講“未敢”,表達的卻是“敢干、巧干”的勇氣與決心,有力地控訴了國民黨政府的殘暴與嚴酷,并表明了自己極端蔑視與無比憎惡之情,從而,揭示了詩人和國民黨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由此可見,詩人在寫環境的險惡時,重點突出他和國民黨的矛盾是尖銳的,而這對矛盾的斗爭與發展,正是彰顯詩人硬骨頭精神的主線,因此,此聯為全詩的總綱。
層2、頷聯“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詩人寫他從不認命,一直堅持著韌性的戰斗行動。
首先,描寫敵我雙方的斗爭態勢:寫敵人,采用象征手法,以“鬧市、中流”,比喻敵人囂張跋扈、活動猖獗,處境水深流急、非常危險,緊承上聯,具體地描寫了斗爭環境的險惡;寫自己,以幽默的筆法,滿含著對敵人的藐視與嘲諷的態度,選用“破帽、漏船”,來比喻自己的斗爭策略與手段。語言風趣,意象幽默。
接著,再描寫敵我雙方的斗爭情況:將敵我雙方反差極大的四個意象一一對應,又分別以“過與泛”將雙方聯系在一起,形成強烈的對比,進行正面的交鋒,而詩人竟然“像用破帽遮顏穿過熱鬧的集市一樣,顯得滑稽、巧妙;又像漏船載酒行駛中流的急水一樣,充滿危難、驚險”,從而,一方面寫出了斗爭環境的艱難險惡,另一方面又寫出了自己激流勇進的策略與手段,既表達了臨危不懼的頑強斗爭精神,又表現了機智靈活的韌性戰斗技巧。
這場戰斗,以退為進,恢諧幽默,寓莊于諧,英勇頑強,機智靈活,表現了鋼鐵的戰斗意志,表達了韌性的斗爭技巧,是標準的魯迅式的戰斗藝術。
四、《自嘲》內容和結構賞析〔下〕
層3、頸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詩人表白自己的戰斗動力、主導思想、原則立場。
詩人采用“千夫指、孺子牛”兩個典故,又以感情強烈的“俯首甘為、橫眉冷對”兩個詞組,對比著進行描寫,明白地宣告,他要“橫眉怒對那些喪盡天良、千夫所指的統治者”,而又要“俯下身子甘愿做老百姓的孺子牛”,因此在斗爭之中,他對敵人毫不妥協,以宣泄對敵人的強烈的憎;而對人民鞠躬盡瘁,以表達對人民的強烈的愛。
魯迅曾說:“我好像一頭牛,擠出的是牛奶、血,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樂。”魯迅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毛澤東主席題字
這一聯,對仗工整,語言凝練,意象反差大,對比鮮明,感情強烈,愛憎分明,揭示了詩人內心的主導思想,統領著前4句的斗爭環境和斗爭行動,因此,這一聯是全詩的感情高潮。
這一聯也是全詩的內容核心,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的無產階級世界觀,體現了魯迅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是詩人一生的寫照。
同時,這一聯詞工情濃,文情并茂,又是詩人最著名的名言,萬口爭傳,光照千秋。
層4、尾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詩人寫自己不畏強暴,戰斗到底的決心。
前句,描寫“躲進小樓”的具象場景。這里融合了前面交代的斗爭環境險惡,以及斗爭策略高超的特點,風趣而逼真地表達了自己采用了“巧干與敢干”的斗爭方式:“你們愛干嘛干嘛,我關上門過我的日子,這里是我的世界”,詩人從“住在家里”的具象實況說起,表達了守住陣地的信心,以及樂觀的態度;
而后句的“管他”,則描寫“精神獨立”的抽象理念。在這里,詩人信誓旦旦地表示韌戰到底的決心,意為“不管你們在外面怎么折騰,我都堅守住自己的志向,永不改變立場,我還是我”,一語雙關,既表明了詩人以退為進,不管形勢怎么變幻,前途如何險惡,永不改變干革命的決心,同時,又有力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者的倒行逆施罪行,再結合前一句,虛實相生,強化了主題,總結了全詩,正好收篇。
這首政治抒情詩,是在當年那個特定歷史時期,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不幸的個人遭遇時,詩人懷著無奈與心酸的心情,以自我解嘲的口吻,寓莊于諧,揭露與抨擊了國民黨迫害進步文人的血腥統治,表達了詩人對敵斗爭的硬骨頭性格與勇敢堅毅的戰斗意志,以及對人民大眾的深切同情與甘為孺子牛的獻身精神,抒發了對自己深受迫害、四處碰壁遭遇的憤懣之情。
魯迅譯文全集
五、結束語
魯迅先生的《自嘲》,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詩,自嘲中交織著反諷,語言風趣,意象幽默,對仗工整,內容莊肅,感情強烈,愛憎分明,層次清楚,情節完整,邏輯性強,結構嚴謹,又是一首經典的七言格律詩,萬口傳誦,廣為人知。
早在1942年,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曾評論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千夫’在這里就是說敵人,對于無論什么兇惡的敵人我們決不屈服 。‘孺子’在這里就是說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當年,魯迅寫的《自嘲》詩條幅,是贈給柳亞子的,1954年,他捐給國家,并題字說明:“此為魯迅親筆題贈之作,其詩萬口爭傳”,今珍藏于北京魯迅博物館。陳存選2025、04、04
參資:百度百科《魯迅·自嘲》。
毛澤東主席題字的魯迅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