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
中外游客在安瀾山外藝術中心參觀,感受老北京四合院煥發出的獨特魅力。 本報記者 楊天悅攝
在琉璃廠附近,順著大安瀾營胡同尋進院落深處,一場敦煌石窟壁畫藝術展已經舉辦月余。去年年底,安瀾山外藝術中心開門迎客,由騰退公房改建的咖啡館和藝術空間,吸引許多市民游客前來游覽,也為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一抹藝術氣息。
記者近日走訪大安瀾營胡同所在的大柵欄片區,發現楊梅竹斜街里的DIY(自己動手)非遺手工坊、鐵樹斜街里的93號院博物館同樣客流不斷,各類藝術空間的涌現,為老北京胡同注入蓬勃生機。
中外游客扎進四合院看展
周日上午,陽光灑進安瀾山外藝術中心所在的老四合院,正在參觀的20多名外國游客對這里的一磚一瓦都十分好奇。推門進屋,滿墻的敦煌和克孜爾壁畫瞬間抓住所有人的目光——一場石窟壁畫藝術展正在舉行。
墻面上,幾組照原樣復刻的壁畫十分引人注目。“這幾組壁畫來自敦煌莫高窟,都是藝術家在洞窟里臨繪完成的。這邊是新疆克孜爾壁畫,損毀非常嚴重,藝術家們也原樣復刻了。大家看,這些被損毀的壁畫有什么共同特點?”策展人吳雁的提問,讓在場觀眾都思索起來。
觀眾中有一名外國游客,他已經來中國半年多,逛夠了景點,這次特意跟團來游覽胡同,感受北京老城韻味。
梁爽是安瀾山外藝術中心微更新的策劃人,從去年春天就一頭扎根進這一方四合院。他向記者展示當時拍下的照片——破敗的院落年久失修,墻面斑駁,無人問津。
多半年時間過去,騰退公房完成改造,藝術空間設在院落最深處,前面是一間咖啡館,兩側廂房里開了茶室和藝術普及課堂,游客和周邊居民都可以來體驗古法泥板畫、書法、掐絲琺瑯等項目。
胡同藝術空間熱度攀升
大安瀾營胡同所在的大柵欄片區,頗有“藝術范兒”的胡同有好幾條。潮流店鋪密集的楊梅竹斜街,近幾年一直是年輕人喜愛的熱門打卡地。從張忠強的兔兒爺小店,到張闊的木版年畫工作室,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這里已扎根數十年。近年來,隨著國潮和非遺受到關注,他們的店鋪也逐漸有了熱度,甚至一作難求。
與此同時,一批新興的非遺項目體驗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記者注意到,楊梅竹斜街的一家掐絲琺瑯手工體驗店十分火爆,許多大學生在課余時間前來體驗老北京文化,游客也愿意在胡同漫游中短暫停留,靜下心來感受非遺的魅力。
在新中國成立前,楊梅竹斜街就曾是有名的書局一條街。如今,這條不足500米的胡同里,開著近40家咖啡館、酒吧和10多家手工坊,重新煥發出商業和藝術活力。
距離楊梅竹斜街不遠處,還有一條鐵樹斜街,與大安瀾營胡同平行,這里同樣吸引眾多年輕人。街面上,一處主打非遺展示與體驗的“93號院博物館”坐落于兩側民宅之間。每逢周三傍晚,圍繞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沙龍在這里定期舉行,參與者表示每次都收獲滿滿。
新老業態在老城融合共生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這些扎根于胡同的藝術空間并非曲高和寡,而是與街區融合共生,新老業態交織,呈現出老城生活新場景。
白領小李自從上大學來到北京,她就喜歡上了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氛圍,今年春天,她搬進這處四合院,住在北屋。西廂房與北屋夾角的自建房里,住著一對老夫妻,他們在這座院子里住了大半輩子,如今和小李成了好朋友。
平日里,中外游客也會來這些院落參觀,這里成了胡同游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近年來,北京城市更新綜合成效逐步顯現,更多“藝術范兒”的胡同院落正成為融合老城區市井生活與潮流文化空間的示范樣板,也讓胡同漫游有了更綿長的韻味。(記者 楊天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