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后,氣溫逐漸升高,雨水增多,氣候也變得更加復雜多變。在這個時節,人們的身體也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一些微妙的調整。璧善堂中醫館在此提醒大家,清明節后養生正當時,掌握正確的養生方法,能為全年的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起居養生:早睡早起,春捂秋凍
春季陽氣升發,應順應這一規律,做到早睡早起,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早上7點左右起床,讓肝臟在夜間得到充分休息,也有助于激發體內陽氣。中午11點到1點是午時,心經當令,此時小憩一會兒,哪怕只有20分鐘,也能使下午精力充沛。雖然清明節后氣溫升高,但早晚溫差仍較大,尤其是老人和兒童,切不可過早減少衣物,重點要捂腳、腿,避免寒邪入侵,可繼續穿一段保暖性好的棉褲,不要過早穿單鞋。
飲食養生:減酸增甘,溫胃祛濕
中醫理論認為,春季肝氣本就旺盛,若再食用過多酸性食物,會使肝氣過于亢盛,進而克伐脾胃。此時應適當減少山楂、話梅這類酸性食物的攝入,多吃甘味食物能滋養脾胃,如糯米、南瓜、胡蘿卜、紅薯、山藥等 。清明時節雨水較多,濕氣較重,飲食上要注意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卜、芋頭、生姜等,少吃生冷食物,以免助濕生痰。春筍、菠菜等時令蔬菜可少量多次食用,促進腸道蠕動,但春筍性寒涼,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此外,還要避免暴飲暴食,注意食物的衛生,盡量避免食用過期、變質的食品。
運動養生:動靜結合,適度鍛煉
清明時節,大自然生機盎然,是進行戶外活動的好時機。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柔緩運動,這些運動動作緩慢、柔和,能調節呼吸,平衡身心,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日間每坐臥1小時,應起身活動至少一次,避免久坐久臥導致氣血不暢。對于喜歡戶外活動的人來說,放風箏也是不錯的選擇,在奔跑和抬頭仰望的過程中,全身氣血得以暢通,還能有效緩解眼部疲勞。但運動要適度,避免過度勞累,尤其是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要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損傷陽氣和津液。
情志養生:疏肝解郁,保持樂觀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調暢情志。清明期間,若情緒長期處于壓抑、焦慮狀態,會影響肝臟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郁結。因此,要學會調節情緒,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可以多與家人、朋友溝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還可以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拓寬自己的社交圈子,豐富生活內容。同時,多曬太陽對調節情緒也大有裨益,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促使人體分泌血清素,這種物質能改善情緒,減輕抑郁癥狀。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到戶外曬曬太陽,不僅能愉悅心情,還能促進鈣的吸收,增強骨骼健康。
穴位養生:按摩穴位,調和陰陽
通過按摩特定穴位,可激發經絡氣血運行,達到調和陰陽的目的。每天用拇指按揉太沖穴3 - 5分鐘,能起到疏肝理氣、平肝潛陽的作用,尤其適合情緒急躁、血壓偏高者;按揉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的大椎穴,可扶陽氣;足三里穴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穴位,經常按摩足三里,可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璧善堂中醫館希望大家在清明節后,能夠從起居、飲食、運動、情志等方面入手,遵循中醫養生原則,順應天時,調和陰陽,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迎接美好的生活。如果您在養生過程中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咨詢璧善堂中醫館的專業中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