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至:斯人雖去 英魂未遠
蘇航
追尋公平正義的道路上有挑戰,也不免有犧牲。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王佳佳、陳聲歡等17名司法人員忠誠履職,獻出寶貴生命。他們有的尚在英年就因公殉職,有的積勞成疾倒在工作崗位上,更有的因嚴格公正司法遭到兇徒報復,為法治理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音容雖逝,但其精神與鮑衛忠、李慶軍、胡國運、王炳申、周春梅、魏晶晶、楊軍、滕啟剛等法院英烈一道,永遠銘刻在中國法治的記憶里。每逢清明時節,念之愈覺斯人未遠。
在這追憶的時刻,我們相信法院干警會接續矢志不渝的傳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法院英烈是新的歷史時期政法戰線上涌現的英雄。工作領域或有不同,成長經歷或有差異,但他們無不高擎信仰火炬,踐行為民宗旨,淬煉清正持守,捍衛法律榮光,為法院干警樹立了永不磨滅的榜樣。時至今日,同事們回憶李慶軍時總會痛惜于他的默默奉獻,回憶周春梅時總會欽佩于她的剛正不阿,回憶王佳佳時總會驚嘆于她的刻苦鉆研,回憶鮑衛忠時總會感念于他的馳而不息。這些身后印象源自模范法官的信念凝聚,是后來者追趕的精神道標,在法院干警間一次次掀起緬懷與學習的浪潮。當前,社會發展與技術進步帶來前所未見的法律挑戰,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有著沉甸甸的分量,法院干警以公正司法回應時代需求的職責使命重大。當然,學習英烈并不等同于不惜己身。司法工作是平衡的藝術,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作為一名優秀的法院干警,就更需要巧妙地平衡健康與志業、兼顧工作與生活。但是頭頂的國徽會見證見賢思齊的無私奉獻,追夢圓夢的不懼犧牲,這是一代法院人許下的承諾。
在這紀念的時刻,我們相信司法事業會讓每分付出都有回聲。沉默是英雄的美德,卻非英雄所應得。英烈離去后,追授“時代楷模”“全國模范法官”等榮譽自是題中應有之義,召開紀念性會議、慰問家屬也從不曾缺席。這不是為了補償,而是為了傳遞告慰、寄托哀思,是為了讓曾經不為人知的付出得到應有的肯定。以身許國者,不隕其名。我們越是感懷英烈,就越有義務讓先行者的事跡感染更多素昧平生的人,就越有義務照顧好他們曾經深愛的人們。與此同時,每一次痛惜也是叩問,是擺在人民法院面前不容回避的課題:不僅要號召干警學習英烈,也要努力為干警創造呵護有志者、支持有識者、善待有為者的工作環境,讓“不可承受之重”更少一些。令人欣慰的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垂范下,全國各級法院陸續出臺系列關心關愛政策,既在工作上為履職盡責鼓勁撐腰,又在生活上為法院干警排憂解難,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難正在逐步改善。不畏犧牲,但也絕不輕言犧牲。我們有理由相信,盡管不乏挑戰,但在更有力的保障機制下,在人民法院干事創業者的未來將光明而平坦。
在這銘記的時刻,我們相信時代必不辜負英烈的選擇。我國的法治之路走過篳路藍縷,走過披荊斬棘,絕不是水到渠成、唾手可得的。曾幾何時,提到法院和司法,普通群眾仍然帶有幾分陌生、幾縷疑惑。法治理念要深入人心,就必須讓書本上的法律成為生活靈動的編織者。閱讀過英烈人生的人,絕不會忘記魏晶晶堅持“當事人的事比天還大”,不會忘記滕啟剛誓言“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鐵案”,不會忘記胡國運立志“寧愿得罪人,也不能得罪法律”。他們或以嚴謹、或以睿智、或以樸實,擔當著法治信仰的傳道者。在一次次躬身中,群眾記住了他們的名字,更記住了胸前的法徽所代表的身份——法院人。每一次奉獻,都在回應一份期許;每一點付出,都會收獲一片認同。如今任誰都會承認,人民法院是公平正義不可或缺的維護者,傷害法院干警就會傷害法治。與以往相比,當前司法環境已經有了足以令先輩欣慰的改善,而信賴法律的進程還在加速向前。作為法院人,我們唯有以更加如履薄冰的責任感呵護法治的心苗,在更加積極友好的環境中昂揚進取,以期不負前賢,不負使命,不負時代。
斯人雖遠,英魂猶在。在公平正義之路上砥礪奮進是對英烈最好的祭奠,他們把生命融入信仰,也永遠留在了我們身邊。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
每一次懷念都能更懂你
——追記全國模范法官李慶軍同志
趙棟梁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長 李慶軍
2018年的9月28日,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長李慶軍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了我們。近七年過去,李慶軍的名字并沒有被淡忘,斯人之精神歷久彌新。
1964年2月,李慶軍出生在河南省濟源市北李洼村。聽著愚公移山故事長大的李慶軍,用2007年3月到2018年9月的19本工作日志,見證了他大山赤子的堅強意志和溫暖初心。
腫脹、疲勞、失眠、疼痛、病重緊急輸液等情況在李慶軍的日記中多次出現,他在意的卻是“邊治療邊上班,沒能按時按點,但還好工作任務都及時完成了”。在去世前最后一次手術的檢查和透析間隙,他先后打了13個電話跟同事安排調解工作,叮囑案件細節,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陳列在河南高院“李慶軍事跡展館”的遺物,讓無數前來的法院干警和社會各界人士潸然淚下。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六庭法官吳艷參觀后感慨地說:“從田野走向審判臺,不變的是他質樸而堅韌的本色;面對疾病向死而生的勇敢,淬煉出他在追求公平正義道路上不屈的信念。堆滿整面墻的醫療用品,在哭泣著這位英雄燃燒的生命,那整整19本筆記本,則是他用生命譜寫的敬業奉獻之歌。這位一心干事、一身干凈的法官,用他辦理的每一件案件,贏得的每一位當事人的認可,為司法為民作出了生動的注腳。”
李慶軍是全國法院系統萬萬千千默默無聞踐行著焦裕祿精神的一名普通法官的代表,他的身上是我們無數法院同仁的影子,是風雨無阻、星月常伴,是汗透衣襟、孤燈厚卷,是那亟待定分止爭的矛盾糾葛、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創傷,也是那心懷不平的怨氣、期盼公正的雙眼……我們為何對李慶軍充滿敬意?只因他面對著諸多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病痛,仍然咬緊牙關,堅持像健康的人一樣勤勉工作,而不愿在案多人少的大環境下做司法的旁觀者。他不求組織照顧,不愿給別人添麻煩,所有困難都自己一力擔當。他堅守“每多辦一個案件,社會就會少一個糾紛”的理念,獨自默默與病痛抗爭,卻用自己心底的良善和人性的光輝賦予了司法以溫度,把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留給了當事人。他把對黨、對司法事業、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化作了砥礪奮進的動力,化作了心上肩頭司法為民的責任,化作了群眾直接感受到的公平正義。
用生命書寫忠誠、用一生踐行使命,是李慶軍精神的真實寫照。時任他法官助理的任方方,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三級高級法官,她的手機里一直保存著李慶軍在進手術室前發來叮囑案件辦理的短信截圖。任方方回憶說:“這個案件按照他的思路,當事人很滿意,他知道后肯定會很高興,可是再也沒有機會告訴他了……”每次遇到棘手的案件,任方方總會想起李慶軍的殷殷叮囑推動著自己繼續鼓起勇氣,用更多的耐心攻堅克難。像任方方一樣,爭做李慶軍式的好法官已經成為河南全省法院干警的行動自覺。
平凡因堅守而不凡,奉獻因執著而可貴。而他于平凡中鑄就的不凡,就像在每個人的心里點燃了一盞燈:它永不熄滅,默默無聲,時刻提醒我們堅守初心使命,永不懈怠,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
在每一件“小案”里追尋法治的光
——追記全國模范法官王炳申同志
魏佳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原庭長 王炳申
清明時節的魯北平原,法庭里的柳樹抽出了新綠,細密的雨絲打濕了調解室窗臺——那里靜靜躺著一雙沾滿干涸泥點的舊布鞋。鞋底磨得發白,鞋幫里還滲著土坷垃,像一本無言的“辦案筆記”,記錄著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原庭長王炳申在田間地頭數萬次往返的足跡。
在王炳申眼里,老百姓的“小案”從不是卷宗里的冰冷數字,是獨居老人灶臺上的一碗熱湯面,是農民工攥了三年的欠條,是土地承包糾紛里挪動半尺的界石。有人曾問他:“調解這些‘芝麻案’,能算法治的功業?”他總是笑笑不答。如今,他去世兩年多,我卻越來越明白,問題的答案就藏在這縱橫交錯的田埂間:當法槌敲進泥土里,正義才能從根系處生長。
依然記得第一次見到王炳申時的情景,他正坐在調解室里,腳上的布鞋沾滿泥土。彼時的我不解,這身穿著怎么和威嚴的法庭、嚴肅的法官搭配?直到整理他的遺物時,一本泛黃的筆記本上寫著:“穿布鞋走土路,群眾才覺得你是自己人;披法袍坐法庭,百姓才信你是‘公平秤’。”這句話,讓我讀懂了這位“布鞋法官”的精神密碼——俯下身去傾聽民聲,挺直脊梁守護正義。
王炳申常說:“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辦。”在基層法院,我們每天面對的往往不是驚天大案,而是家長里短的糾紛、雞毛蒜皮的爭執,但正是這些案件構成了人民群眾對司法最直接的感知。在王炳申的辦公柜里,鎖著23本牛皮紙封面的筆記本。翻開這些密密麻麻的記錄,能看到一位基層法官最真實的思考軌跡。這些文字沒有華麗的修辭,卻處處閃爍著司法智慧。我曾問他:“每天處理這么多瑣碎案件,怎么保持思考的熱情?”他指著窗外的梧桐樹說:“你看那片葉子,脈絡再細也是整棵樹的養分。基層司法就像這棵樹,每個‘小案’都是法治社會的毛細血管。”
如今,當我面對物業糾紛時,會像他一樣先到小區查看停車位;調解鄰里矛盾時,會學著用方言拉家常。這些從筆記本里傳承的工作方法,讓我明白司法的藝術不在于高深的理論,而在于將法理情融入每一條街巷、每一戶人家。
王炳申有三件“傳家寶”——一臺磨損嚴重的手機:他總把典型案例的圖示拍成照片,配上調解思路和工作心得分享給年輕干警,形成“口袋式工作法”;一摞手寫案卷:每份文書后都附頁記錄裁判心得,其中“實質解紛二十問”已成為我們的辦案指南;一沓車票存根:從1988年的綠皮車票到2022年的高鐵票,這些跨越30多年的票據存根,連綴成一位基層法官外出調查的“法治長征路”。
走進新時代,我們接過的不只是法槌,更是“把每起小案辦成民心案”的承諾。讓我們繼續用足跡丈量大地,把法庭搬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讓我們以王炳申的筆記本為藍本,在每一起案件中書寫有溫度的正義;讓我們將“實質解紛”的理念注入司法改革浪潮,讓“小案不小辦”的星火燃成法治中國的璀璨光芒。
正如王炳申曾說過,“做法官,就要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樹,一半沐浴法治陽光,一半深埋群眾土壤”。這或許就是對“布鞋法官”精神最好的注解——俯身時貼近泥土,抬頭時守望星空。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法院報·2版
責任編輯:劉潔 |聯系電話:(010)67550743|電子郵箱:pinglun@rmfyb.cn
新媒體編輯:裴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