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感覺最近沒有收到我們的推送,可能是因為公眾號又調整了推送規則,導致推文沒有推到你們的跟前。請星標我們,或是多多給我們留言,點贊,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經過前面兩階課的實踐檢驗,對于中國美學課的底層邏輯與核心追求,終于可以略寫一寫,方不算說漂亮話。
撰文 | 寬寬
編輯|晨仔
過去一年,憑空多了一項工作——回聽美學課。從自身抽離,站在他者的視角,嚴苛地審視。
審視課程在系統上,有沒有穿鑿與漏洞;審視每一講作為枝干,與根系的連接有沒有牽強與阻滯;審視文本與圖像的講解,夠不夠細致與精微。
每節課兩到三小時,回聽常常需要大半天。(于是邊回聽邊下決心,新課的每節時長一定要縮短,以減輕大家回聽的壓力。)
在反復的審視中,察覺并記下所有不足,留在紙上給自己看。
自我審視是一件可怕的事,卻不得不做。猶如寫作,第一稿“寫出我心”有多暢快,第二三四五.....稿的修改,就有多苦不堪言。
終于,新課在即,于我真有一種脫離苦海的興奮感,迫切地想要攀爬新的上坡路。再次感謝同學們的信任,選擇我作為通道,深入我們的文化與審美世界。
(宋)郭熙《早春圖》軸
絹本設色 158.3×10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于「學習」
整理、撰寫這一系列美學課,一貫的原則是,盡我所能不將其碎片化、娛樂化、淺薄化,不以某種“糖衣”加以粉飾。
早些年在我的學習道路上,掉進過類似“跟莊子學習如何過快樂人生”“老子教我們團隊合作”諸如此類的坑,被某種實質上并不存在、或說沒法如此速效的“好處”所吸引。
就個體經驗而言,我從未獲得這些“好處”。反倒是因為“學習”本身,獲得了另外更深遠的益處。
比如普遍存在于專注過程的“平靜的愉悅”,內在的確定性,更新了認知世界的維度,以及幫助我階段性地進行自我重塑,等等。
后來我回頭思考,為何人們習慣為“學習”加上某種好處,背后大概隱藏著一種認知,即“學習是痛苦的事/學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這樣的定見,甚至常常從教育從業者的口中聽到。
在這個預設下,不得不對這件事進行“包裝”,輔以明確的現實功用,或人為制造焦慮,才會賦予人們學習的驅動力。
我不太贊同這個源認知。
就我的體驗來說,人的快樂/愉悅分很多層次,即時的感官滿足是快樂,獲得情緒價值是快樂,人與人的同頻連接是快樂,沉浸自我是快樂,創造價值是快樂,內在成長也是快樂,對自我生命整體性地充滿期待,尤其使人快樂。
(宋)馬遠(傳)《蹴鞠圖》軸(局部)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絹本設色 115.5cm×55.3cm
這些復雜的層次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是高級或低級的差別,我認為它們共同構成一個生態。
人不依賴單一的快樂,比較容易獲得身心健康。
其中,「學習」負責長期的、深層的、可持續的快樂,同時提供自我的確定性。而確定性又反過來影響一個人對其他層次快樂的承載能力。當然,獲得與付出能量守恒,「學習」這種快樂的獲取,也需要持續穩定地付出時間。
這便使大多數人止步于早期,也使「學習」成為主動成長和被動成長的分水嶺。
如孔子說人有三種,“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除去天才的頓悟,未有不學而知、不困而知的。
因此,雖然我在寫著一篇有關美學課的介紹文章,但同以往一樣,仍然寫不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好處”來吸引大家,也不想進行這種勾引。
學習本身使人安頓、獲得內在愉悅,何況還是中國美學與藝術的學習。因藝術本身的功用即有:
打破我們日復一日地看世界的方式,它投入一種新的光照,讓我們用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海德格爾)
關于「中道」
美學課,我想走在一條中道上。那么,先說說「中道」。
身體力行的這條「中道」,是《中庸》里“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用其中”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恒常的中道,它講究整體性的方向,與動態中的務實、平衡與穩定。
錢穆先生解:
無論何事都有兩端,此兩端,可以推到極處各成為一極端。在此兩極端之中間都叫作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長之距離(中道)。
所謂中,非折中之謂,乃指此兩極端之全過程而謂之中?!?/strong>
拿“善惡”打比方。
極善與極惡各處一端,兩端之間長長的距離就是中道。
縱是偉人圣人,也不能確保一生從無“惡念”生出;縱是一大惡人,也不排除曾有向善的偶然。
于是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說只要在這條中道上,心向著善的方向,就和那些偉大的心靈同在一條路上,區別只在于離善的遠近。
因此,人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棄。
(元)王蒙《具區林屋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絹本設色 68.7cm×42.5cm
當生出“我不行”這一念時,換成“我試試”,如此訓練這顆心,一次次向著“突破自我”的方向去。
這條中道,人人可走,卻步步需覺察與衡量。
人和人的不同,源頭就在每一念心的朝向,無數個下一念開啟的無數個下一步,一步步形成了各自的道路。
心有朝向,就有收束,行為就有根本的目標,行路就有恒常不變的錨點。與心的朝向相反的另一端,推至極處,就成為自我的戒律所在。
關于「難易」
心有了朝向,也走在了中道上,“難易”的困擾便很快來糾纏這顆心。
離目標太遠,似乎窮盡一生也到不了,這是眼見的“難”;但抬腿邁開腳下這一小步,就是可入手的“易”。
天下沒有極易的事,也沒有極難的事。因為你說一件事難,它就有一個易;你說一件事易,它又有一個難。
再遠的路都從腳下這一步起,這是易;一直走一直攀登,這個“一直一直”,又是那個難。
胡適說“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進一寸”多容易,一寸一寸永不停歇、一直一直進,非常難。
人生中遇到的事,包括人生本身,都在難易之間的中道上。于是,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p>
難易之道也在說,不去貪圖、奔競自己所不能盡心之事。太難的事做不到十分好,太難的責任不能盡,盡了還差得遠,那就退而盡其易。
那些看似容易的、不起眼的小事,一直一直做,也會積累出讓人驚嘆的勢能。
這是中道的智慧。
深入中國文化,累積多少知識不是最重要的,背后的思維方式才是智慧。知識是世界的成像,智慧是看世界的眼光。
(宋)王詵《漁村小雪圖》卷(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絹本設色 44.5cm×219cm
回到美學課,我想走在一條中道上,心所朝向的、一步一步努力靠近的那一端,是“致廣大而盡精微”。
拆開來,便是“系統、根源、精微”。
關于「系統」
系統是大地。中國文化講“學養”,即在整體文化土壤上長出具體的門類,所謂“以通馭?!?。
中國文化的系統性,簡言之,是以哲學宇宙觀為內核、為原點,形成一整套內在邏輯與價值體系,貫穿于文字、政治、倫理、藝術、醫學、日用等多領域。
各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在歷史中不斷吸收、轉化外來體系和元素,表現出一種動態平衡(即文明的“連續性”與“生命力”)。
拿這些年深耕的兩個領域——中醫學與中國美學來說。
以今天細分化的學科設置看,二者似乎毫不相關。
但當走過了前期學習各自不同的符號表述體系后,繼續深入,摸到底層邏輯和背后的思維系統時,發現二者是相通的。
籠統而言,中醫將人體視為小宇宙,以“天人合一”的內在邏輯出發,整體性地研究人的身心系統。
當這個“小宇宙”與外界環境相接,產生“過或不及”,調治的目標是實事求是地、立足個體的生命階段,復歸平正(心平氣和、正勝邪退)。
而平正(平和中正),亦是中國美學中,各藝術門類的內在要旨之一。
(宋)佚名《中興瑞應圖》卷
第一段“誕育金光”(局部)
美學著眼于人的心靈體驗(感性學),人心可為天地立心,是為“道心”,道心是復歸天真,內在依然是一條“天人合一”的道路。中國美學一頭連著哲學(天地的大宇宙觀),一頭連著藝術(人心的小宇宙觀)。
不止中醫和中國美學,其他領域也是在天道與人事二者間的來回推演、反復呈現,一言蔽之,“推天道以明人事”。
這些領域,皆立于客觀的天文基礎,由天文至人文,有著嚴密的邏輯。那些偏于玄乎其玄、神神叨叨的解釋和表述,已失了中正,聽個熱鬧即可,不太能真正學有所得。
就個體而言,學習美學,理性思維能力與感性直覺能力并重。反之,通過學習美學,可以調理我們常存于理性與感性二者間,因失衡產生的偏性。
有的人擅長讀文本,但看畫就覺得都是一個樣子;有的對著畫感慨萬千,卻讀不進歷史和哲學,一字一句讀古文更覺折磨。
中國文人有“半日讀書半日靜坐”的訓練,日復一日持守著某種心手相應的“功夫”,除了保持理性和感性在個體生命中的動態平衡,也是進入更廣大時空,從而擴充心胸的過程。
身心的蛻變,與對時空的認識相關。
我們進入一個人、一件作品,需隨之進入、穿過整個時空關系,再出來,獲得新的眼光,這是“系統性思維”的訓練。
關于「根源」
根源,是不同時代、不同門類、不同人物、不同作品,何以聯通至根系。
一棵參天大樹,長著無數片葉子,學會“從根兒上看”,看到片葉至根系的通路,才不會一葉障目。
這是透過表象看本質的,“洞察力”的訓練。
課上常常努力帶著大家追根溯源,取法乎上,一個點帶起一大片,不是非要自討苦吃,只是如其所是。
這樣學習,短時間鋪不出高速公路,但先把坑填平了,避免學成“野狐禪”。
因人一旦不知深淺,往往表現得孟浪?!安恢顪\”,主要是看不到表象之下的龐大世界。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關于「精微」
精微,是對作品細部的思維能力,和對無形信息的感受能力。
能否將細部放入整體的時空,能否回歸本來的語境,更重要的,作為隔著歷史長河的當代人,能否“靜-觀”,能否“感-動”,從而真正靠近藝術家的心靈。
“精微”的能力,是與其他心靈、其他能量連接、共振的通路。
既是現實人生的,“一個人能從細微處欣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樣”;也是精神世界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中國美學中“無數的人們”,是歷史星空中璀璨的心靈,“無窮的遠方”,是我們所在的這條文明之河。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無論個體愿不愿意承認,這條來路,都和我們有關。
只有主動地沉浸其中,以文明的視角俯瞰自身,那些奮力編織的、困住自己的小我之繭,才有消融的可能。
關于精微,除了有形文字與畫面,更重要在無形的部分。
(宋)李成《晴巒蕭寺圖》軸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舉個例子。
美學精神課講過《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將家族歷史、自身來路淋漓寫下,至其父司馬談,以一句“有子曰遷”結束。
回到本來的語境,“有子”隱含“有德者”的意味,為子取名“遷”,隱含了司馬談“述往事思來者”的史學抱負。
而確認這種抱負,是司馬遷為自己理清的來時路;更是穿過自身悲劇后,將個人厄運升華為承繼遺志、書寫歷史的唯一動力。
這是司馬遷的“大其心”,以久遠的時空,擴充自己的心胸。
非如此,不能活下去。
“有子曰遷”四個字,有回望來路的自豪,有審視命運的悲涼痛惜,有完成父志的悲欣交集,其中所含情緒的幽微與復雜,每讀都仿佛穿越千年,看到他于此處頓挫、哽咽,緩一緩才能繼續寫這一生: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有形文字里,藏著無形的情感、精神,唯“精微”的訓練,可以解碼,以進入偉大作品自帶的那個“氛圍”,那個“場”;以使其留在心上不走,成為我們內在氣質的一部分。
與“系統、根源、精微”相反的另一端,便是“混亂、淺薄、潦草”,是我自身的戒律所在。
安頓在一條中道上,向著“系統、根源、精微”的方向,每一年不同的課就有了根本的錨定,每一講就有了根本的目標。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做不懼千萬事。一年比一年講得好,就是全部目標。
(明)杜堇《仕女圖》卷 第一至六段
上海博物館藏 絹本設色
保持生長
以上理性層面的梳理,作為統攝。
而感性上,美學課給予我極多的愉悅和享受。
它常使我體會到東方哲學中“基于禪的體驗”,一種在高度專注的心流過程中類似“連通任督二脈”的感受,備課時沒有涉及的部分,講課時忽然連通,當我跟隨它,便會獲得禪宗里“空手把鋤頭”的奇妙體驗。
當美學課成為他人進入文化的通道,當課程結束,能繼續往前走,這是我最珍視的成績,是我在自我實現層面的追求。
讀歷史,看多了盛極而衰,很難不慶幸我們投胎技術的含金量,生在盛世前段,受的那點磋磨,跟亂世人比起來,不值一提。
而把時空拉長,又會心有余悸,如同每讀杜甫老年寫的《憶昔》: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至“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時,真會心顫,因為我們經歷著杜甫年少的光景,盼著這太平繁盛久一點。
怎么能久一點,要靠這盛世中的每個人,靠無數你我形成的合力。
和女兒玩成語接龍,發現她只用“國泰民安、國富民強、天下太平、長治久安”之類,絕不肯說“國破家亡、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她說話語也是咒語,不想用不吉利的詞兒。
我趁機嘮叨她,你們這一代,尤其要警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歷史反復示現,太平日子過久了,人就容易虛無和腐朽。
唯有通過做事、學習,保持生長。不以自我的得到為終極目標,代以自我的創造和服務為人生的意義。
前人的話仍未過時:“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有一分熱,發一分光?!?/p>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與同學們共勉。
生機盎然的春天,繼續走這一段上坡路。
(元)倪瓚《六君子圖》軸 1354年
紙本墨筆 61.9cm×33.3cm 上海博物館藏
課程信息如下
1、上課方式:騰訊會議+微信群。課后發錄播,回聽有效期三年。
2、上課時間:五月開課,每周六晚7:00開始,每節60-90分鐘。
3、總課時30+,暑假停課四/五周,預計2026年1/2月結課。
4、學費:3600元。老同學減600元。開課前/后報名,學費不變。 (付費方式:一次性付清 & 分三/六期付清均可。)
5、不設試聽課,支持隨時退課。以彼此適配、珍惜時間、學有所得為上。
6、每節課前發PDF課件,課程期間推薦閱讀書目,無需提前準備。
7、報名請注明 “美學課報名”。
請注明“美學課報名”
同學反饋
篇幅所限,選取部分。感謝老同學們認真詳盡的反饋,很多褒獎常使我反身自省是否名實相副,也激勵我繼續精進。
Su:
“中國文化”、“東方美學”,這真是我從小就愛的詞啊。但到底什么是中國文化,什么是中國的審美,一直沒能找到窗口進入。
疫情期間,我開始接觸書畫,一方面很享受有了切入點,另一方面,困惑也不斷涌來,大體總結為看不明白。像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兩座簡單的小山頭,怎么就成傳世名作了?諸如此類的困惑越積越多。
2023年,我有幸上了寬寬老師的中國美學入門課,對我長期的困惑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解放感。原來看一幅作品,要去深入了解這位藝術家,身處什么時代、家學淵源如何、接受了什么教育、又歷經了怎樣的人生,才造就了他這樣的表達,這就是每個人自己的時空。
再繼續深入,這位藝術家的思想,承繼于哪里,于是儒學、道學、禪宗進入我的世界,再接著孔子、老子、莊子他們為什么要思考這些生命問題,是為了尋找什么答案?
就這樣,仿佛從一個枝椏或一個果實開始回溯,原來樹干在這、樹根在這,一棵茂密有生命力的大樹顯現出來,這就是進入中國文化了。
帶著豁然與欣喜,我等來了2024年的中國美學精神課,由歷史上文史哲藝的十三位“第一等人”展開,真是有趣極了。讓我有了更加靠近的感覺,靠近了這些曾經是標簽的大師,靠近了支撐他們的精神世界。
原來,“竹林七賢”不只是浪蕩不羈愛自由,那是他們的觀望、困惑、妥協或對抗;原來陶淵明不是那個采采菊喝喝酒的隱士仙人,而是“饑凍雖切,違?交病”的真性人;原來世間真有哪怕經歷自身的凄慘,直面慘烈的真相,也仍心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這種真士人......
每一個人都是復雜的而不再是課本中的單薄形象,他們精神中的閃光點如此真實,非常打動我。
寬寬老師講課時透著一股實誠勁兒,每一個點,她會回到根兒上去展開,講得清楚、真誠,不遺余力的樣子很觸動我,可以感受到她對中國文化的深情,也激勵我更專注地投入自己所在的領域。
HFL:
這些年多半漂泊在海外,中國美學遠遠沒有被好好認知沒錯,卻也并沒有傳播中國美學的熱情,因為一直沒有被需要。也就是這幾年,完全是潛意識里,從外面看回來,中國美學被需要的轉折點到了。
在不同文化里切換,開初無疑是辛苦又疲憊的,在消耗了很多看似毫無意義的能量之后,禮物來了。似乎在摔摔打打中找到了底層邏輯,為什么這個文化會成為這個樣子,它們共同的邏輯又是什么?寬寬的課就系統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美學入門課,我們從枝葉的表象探索到莖與根,美學的下層是哲學,哲學的下層又是扎根在這個環境與歷史中生存的所有人的共同選擇,至少我是這樣感受的。同時通過具體的美學作品,了解中國哲學的深層含義。
美學精神課,我們又從根莖伸展到枝葉,以各個時代代表性美學人物的人生哲學貫穿回那個歷史與環境,再用各位大師們的作品感受中國哲學如何在作品中開花,形成一個閉環。
看似簡單幾句話的根基,是寬寬老師這些年一本書一本書,一個系統一個系統深深扎根的積累,再輸出精華,使得我們省了好大的力氣。并且留出空間與想象,讓不同美學領域的人,各自得以通過這個根基與路徑,走出自己的美學之路。
許菁:
我從事的職業基本和美學沒任何關聯,是讀了寬寬在公眾號文章里推薦的《美的歷程》后,發現自己對美學很有興趣。多年前我到北京的中國美術館里能不吃不喝待一天,這些都和喜歡美學密不可分。
2023年8月末,我開始上寬寬老師的中國美學入門,每個周六晚上開始了沉浸式地聽課,再利用每天早上散步的時間進行課程回聽,就這樣學著聽著,慢慢地我開始閱讀寬寬老師推薦的一些書籍,譬如《中國哲學史大綱》《道德經》《東坡志林》等。
要知道這些書籍對我來說屬于比較晦澀難懂的,會望而生畏,可是我讀著讀著慢慢產生了興趣,遇到不懂的就請教寬寬老師。她非常靠譜,總是給予我及時的回復解答,詳細又易懂,我每每都感動不已。
2024年4月初,我繼續報名上中國美學精神課,報名的時候我特地請教了這兩次課程有什么區別或者變化?
寬寬老師說:美學精神課主要是聚焦,在去年有了一個大致系統的前提下,需要進一步聚焦在具體的人和作品中。美學是“人”的感性學,情感和精神,對中國美學來說更為根基。美學入門是地圖,美學精神是根基。
兩次課程學完,我只要有時間就會回聽。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我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美學課后,會利用大量業余時間進行閱讀,我感到自己的內核更加穩定,心境更加平和,遇到困難從容面對,更加熱愛生活。
小麥:
我非常喜歡過去兩年的美學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寬寬老師的課沒什么“功利心”,而是有一種長流細水的氣質,讓上課本身不僅是在學習,也是在感受,在體悟。
學習后我意識到,美學課不是那種“N天速成”的技能課,不是去快速獲得一些藝術理論、思辨工具,而是在學習如何把自己“浸潤”在美的精神和表達里,在一首詩、一幅畫、一段動蕩、一部人生中,去靜靜地停留和感受。
這讓我除了上課吸收知識外,也收獲了很多內心的觸動,以及很深邃的寧靜,非常的戒驕戒躁。
另外,不只講美術的部分,還有文學、哲學的部分;總能把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意識形態、藝術家的思想和藝術語言都串起來,讓我看到一個美學符號的全景風貌,而不是孤立的幾座山峰,所以我經常在下課的時候覺得“一大波知識”還在襲來。
課上幫我們定骨架,課后我自己再去持續學習,填充血肉,這讓我學習的勢頭持續了很久,也讓我真切的“學有所得”。
行焉:
上美學課是樁快樂的事兒!
不那么恰當地說,像現代人養貓的快樂:看貓咪曬著太陽慵懶地翻肚皮。上課就是參與且沉浸在這種快樂的好機會,曬著古人學養與藝術的陽光,快活地翻自己的肚皮。
與古人相識,被照耀、被感染、被震撼……再看從前不那么通暢的美學書籍,猶如打通任督二脈一樣暢快。
當然這種快樂不同于聽著音頻課做家務那種愜意,是需要些時間、精力的,以及“修行在個人”,收獲更足量的深度愉悅。
汲取營養,為生活去燥,領略一些“免俗的趣味”,于現實雜務中多些新視角。更會由衷感嘆何其有幸,遇到良師引路,進到一個靜美幽深的世界。
感謝同學們的正反饋,我們課上見~
《長夏記》
一條路,兩個人
并肩生長的二十年
人生中除了
情義、責任、理想三者
沒什么值得緊抓不放
本文原載于公眾號:寬寬寫字的地方
本文作者:寬寬,寫作者,中國美學研究者,針灸師。
本文配圖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Read More
好好虛度時光
更美,更自由的可能
公眾號|視頻號|微博|豆瓣|荔枝FM|小紅書
搜索:好好虛度時光
應聘撰稿人請發送“應聘”至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