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何新《思考:我的哲學與宗教觀》,時事出版社,2001年】
一、中國古典哲學精髓是生(性)命之學
問:您剛才談到老子。我讀過老子,十分喜歡他。老子是唯理主義者嗎?
何新:老子書只五千言,古今注疏則百千萬言。但真懂的似乎并不多。
老子認為宇宙的本質是信息——信息是一個非常現代的概念,但在《老子》書中已經出現。
老子書第21章:“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個“信”,是指一種同期性,其實就是今天所謂“信息”。也就是莊子所謂的“天籟”(樂)。
老子所說的道,乃是天道,是一種大周期性。他認為自然和社會中存在著建立在這種周期性基礎之上的自然秩序。
這個周期性的核心原則就是由正態向反態轉化——“反者,道之動。”
(也就是說,宇宙是循環的,周期性歸返的圓環運動。)
問:許多《中國哲學史》書中說,中國哲學具有素樸自然的唯物主義傳統,例如陰陽五行哲學。
何新:這類說法多數是牽強比附和瞎扯。
應該說,中國傳統哲學,根本不適合裝入源于西方希臘哲學的唯物論/唯心論的二元性分類框架中。
西方的唯物主義觀念,起源于希臘哲學中幾個流派,特別是伊壁鳩魯一派。后來通過法國啟蒙哲學和英國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而深刻影響了近代思潮。啟蒙哲學和機械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基礎,都是牛頓的機械論物理學體系。
這種機械物理論,本身是一種十分缺乏活力的體系。是一種無生命意識的哲學。
而中國哲學、東方哲學傳統則與此完全不同。因為中國哲學、東方哲學是有生命的哲學。泛生命的哲學。在本質上,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是有機的,有生命的。
中國人深刻地意識到宇宙、物質是一種具生命力、有活力的東西。
中國古典哲學天道觀的精髓是理性主義。中國古代哲學在本體論上是理性主義的,是教化倫理主義(孔子)的和崇尚個性的人格主義(孟子)的奇特結合體系。
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完全不同于希臘哲學(如伊壁鳩魯哲學)中呆板機械的唯物主義。
【陰陽的本質是存在(陽)與虛無(陰,隱)。五行的本質是五氣的周運,循環。】
二、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演變之大體脈絡
中國學術,起源于天文與人文兩大因素。夏商以前的早期宗教自然觀為太陽崇拜,在周代轉變為北斗崇拜。
而其人文因素一為慎終追遠的政典文化(尚書),一為敬祖事親的人倫文化(三禮)。
春秋以后百家興起,至戰國秦漢則大統歸入道法兩家。
孔子試圖復興三代古禮,但長期處于不入官學的非主流地位。直到漢武帝罷黜黃老道法及百家,獨尊儒術,儒家上升為官學,才成為主流文化。
魏晉玄學在貴族文化中興起,以虛無為本體而注重塵世享樂,實際乃是中國版本的存在主義。
隋唐宮廷崇佛,士人尊儒,民間尚道教。故佛、道、儒三足鼎立。
宋明新儒學勃興,主張“名教”,核心是三綱五常。
晚明及盛清士人倡導經世致用之實學,經學則以考據語言訓詁學而推崇復古(新漢學)。
這就是我所概括的兩千年中國傳統宗教及學術演變之大體脈絡。
【注:本文標題為黃世殊摘錄所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