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鐔 □孫梓瑜
責編|張晶
正文共3002個字,預計閱讀需9分鐘▼
“法院的判決能解決眼前的法律糾紛,而一封司法建議書,則能讓問題的根源得到治理。”這種法律文書,正在成為社會治理的“金鑰匙”。近年來,西安鐵路運輸中級法院、西安鐵路運輸法院(以下簡稱西鐵中院、西鐵法院)依托司法建議書的制度創新,從單純的“解法結”到“解癥結”,積極助推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實現了從“定分止爭”向“未病先治”的治理躍遷。
“破”安置困局,護民生權益
2024年1月,西鐵中院通過一份司法建議書,成功化解了一起延續12年的拆遷安置糾紛,不僅實現了個案公正,更推動行政機關完善制度,彰顯了司法參與社會治理的示范效應。
據悉,案件當事人馬某原系咸陽市渭城區底張街道倉張村村民。2006年離婚后,其戶籍遷入現居住地渭城灣村。2012年倉張村拆遷時,原住地管委會仍將馬某列為安置對象。同年,馬某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前夫高某拿著舊戶口簿領取了拆遷補償款,導致馬某未來可能無法獲得合法安置補償。然而,由于起訴期限已過,法院依法裁定駁回其起訴,案件陷入“程序終結、實質未決”的困境。
“雖然案件已過起訴期限,但當事人的合理訴求和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必須重視。”西鐵中院立案庭副庭長左昆在復盤案件時表示。面對當事人對司法程序的誤解和家庭的特殊困難,西鐵中院審判團隊創新采用“司法建議+前端化解”模式,耐心為當事人釋法明理,歷時一個半月開展4次溝通調解,最終在春節前夕解開了當事人的心結。
2024年1月3日,西鐵中院向馬某原住地管委會發出《關于保障國有資產安全的司法建議書》,提出三點建議:追回不當補償、保障當事人未來平等安置權益、完善協議審核機制。管委會收到司法建議后,立即啟動整改程序,在挽回國有資產損失的同時,也為馬某開通了權益救濟“綠色通道”。
一紙司法建議不僅為行政機關提供了“診斷書”,更送上了“藥方”,實現了“一案結、百案解”的治理目標。正如左昆所說,“司法不能止步于程序終結,更要著眼實質化解矛盾。我們在辦案過程中,要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的有效銜接,避免一案生、百案起,從根源減少類案發生。”
“解”尾留癥結,筑平安基石
“我院在案件審查時發現,你方在尚未就安置補償事宜簽訂協議的情況下,就對案涉房屋進行了拆除,為切實落實本次府院聯動爭議化解成果,請你方及相關街辦積極采取措施保障賠償資金盡快到位。”去年4月底,西鐵中院民事審判庭第二庭副庭長辛晶審理了一起涉及西安某區某村尾留戶行政賠償的案件。
該糾紛源于某區政府在推進該村征收項目過程中,部分被征收人因補償安置問題未達成協議,引發多起行政訴訟。案件審理中,西鐵中院發現項目存在“未補償先搬遷”風險,且部分尾留戶補償標準不統一,可能激化社會矛盾。
為此,辛晶在2024年4月26日向某區政府發出司法建議書,提出三點核心建議:嚴格遵循“先補償、后搬遷”原則,保障被征收人合法權益;參照已生效判決,統一剩余戶補償標準;設立專戶保障安置資金,避免挪用或遲延引發新矛盾。
某區政府收到司法建議后高度重視,迅速回函并落實整改,針對各戶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補償方案。在司法建議書的推動下,尾留戶相繼達成協議并撤訴,糾紛得以實質性化解,該征收項目隨之步入收尾階段。某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為鑒,進一步完善征收機制,確保群眾利益與城市發展“雙贏”。
辛晶說:“司法建議的關鍵在于‘主動延伸職能’,通過精準建議,行政機關得以提前糾偏,避免矛盾升級。”本案中,西鐵中院并未止步于裁判,而是以司法建議書為紐帶,促成政府與群眾協商,最終實現“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這封司法建議書,不僅讓糾紛得到妥善解決,更優化了地方政府的安置補償機制,避免了潛在矛盾的積累。
“紓”登記難題,安民眾所居
2024年,年過六旬的孟某反復端詳著電腦屏幕上的商品房網簽備案登記,難掩激動。與他同樣開心的還有同小區的141戶業主。一場持續七年的“房本保衛戰”,在西鐵法院的全力協調下畫上圓滿句號。
時間回溯至2017年,孟某等78戶家庭滿心歡喜地購買了某新建小區商品房。然而收房后發現,由于開發商在建設期間將項目抵押給金融機構辦理在建工程抵押登記,導致房屋無法進行網簽備案,業主苦不堪言。2024年2月,78戶業主以行政不作為為由將相關行政部門訴至法院。
“表面是行政訴訟,實質訴求直指房屋辦理網簽備案登記。更棘手的是,我們在排查時又發現70余戶‘同病相憐’的業主,整個小區近半數家庭陷入辦證困局。”承辦法官張韞意識到此案“一判了之”難以真正化解糾紛。面對行政監管責任界定模糊、在建工程抵押解除程序梗阻等“死結”,西鐵法院以創新性司法建議的形式向某管委會發出了一份《行政爭議實質化解建議函》,建議管委會組織相關部門共同參加,發揮化解合力,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以實現爭議實質性化解。
同時,西鐵法院協同多家行政部門召開專題座談會,厘清案件事實及法律適用問題,并引入案外抵押權人參與協商。最終,142份網簽備案在2024年10月前全部登記,業主們自發將“真心為民辦實事,優質服務解民憂”的錦旗送到法院,笑著說:“這下心里踏實多了!”
“通”補償梗阻,促源頭治理
“司法建議不僅是裁判的延伸,更是社會治理的橋梁。”西鐵法院行政審判三庭庭長翟漢卿在談及集體土地征收糾紛時說。據了解,西鐵法院通過一份綜合性司法建議書,推動西咸新區管委會系統整治安置補償機制,化解潛在訴訟400余件,實現“一案治一域”的司法效能,為“平安陜西”建設再添法治注腳。
2023年,西鐵法院在審理中發現,以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管委會為被告的安置補償類案件異常激增,經深入調研,法官發現癥結在于安置政策存在漏洞:外孫子女補償標準模糊這一問題長期未解,導致群眾權益受損、矛盾頻發。
“息訴不是終點,源頭治理才是關鍵。”翟漢卿說。2023年4月,西鐵法院向秦漢新城管委會發出首份《行政爭議實質化解建議函》,建議修訂安置政策。隨后,法官主動對接行政機關,在西咸新區行政爭議多元化解中心召開專項會議,現場促成6案簽訂安置補償協議,后當事人均撤回起訴。
這一成功經驗激發了更大范圍的治理行動。2024年,西鐵法院針對西咸新區安置補償工作中的共性問題,制發綜合性司法建議,提出“明確安置對象認定標準”“統一過渡費發放規則”“杜絕以違代征”等6條具體建議。西咸新區管委會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全區征拆單位學習落實,并邀請法官專題輔導。
2024年8月,整改成效顯現:涉西咸新區安置補償類案件同比下降20.18%。西鐵法院審理的行政機關案件敗訴率從2022年的40.55%下降至16.93%。“數據背后是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主辦法官翟漢卿說。如今,西咸新區已建立“政策修訂—資金監管—糾紛預警”全鏈條機制,昔日的“矛盾高發地”正蛻變為“治理示范田”。
“法院與政府不是對立關系,而是法治共同體。”西咸新區行政復議中心負責人在反饋會上強調。隨著司法建議的落地,一場“群眾權益有保障、城市發展有空間”的雙贏變革正在三秦大地悄然發生。
“司法建議的獨特價值就在于推動社會治理從‘被動應訴’向‘主動共治’轉型。”西鐵中院黨組書記、院長高波指出。據統計,2024年,西鐵兩級法院發送各類司法建議書30份,反饋回復率100%,形成了行政爭議源頭治理的“西安樣本”。在這場司法職能的拓展與深化中,司法建議書不再僅僅是案件審理的附屬環節,而是成為防微杜漸、精準施策的前端治理工具,有力書寫了“平安陜西”的法治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