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邵春雷 ?
責編|張晶
通訊員|劉超
正文共3191個字,預計閱讀需9分鐘▼
從“多扇門跑斷腿”,到“一扇門解千結”,在長江與巢湖交匯處的臨水小城——安徽無為,一場基層治理生態的蝶變正在發生。
近年來,無為市在矛盾糾紛化解實踐中,不斷探尋定分止爭“密碼”,堅持把綜治中心建設作為推進政法工作現代化的突破口和支撐點,全力推進各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行、實體化運轉,為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提質賦能。
陣地融合打造“終點站”
3月4日上午,無為市高溝鎮居民葉某怒氣沖沖地來到無為市綜治中心,控訴鄰居種種“惡劣”行為,并要求公安機關追究鄰居的刑事責任。市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一邊安撫葉某情緒,一邊耐心聆聽他的訴求。了解情況后,工作人員為其安排了合適的調解人員。
“在這里,不管有什么問題,都可以直接找到對應的窗口,不同的矛盾糾紛,也有不同的調解工作室。”不久后,在調解員的細致調解下,葉某和鄰居的矛盾得以化解。
這樣的高效聯動調解,正是無為市綜治中心整合多元力量,實現群眾解紛“最多跑一地”的生動實踐。“我們全力推進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運行,探索建立‘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工作模式,努力讓群眾進一扇門,解萬般難。”無為市綜治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
走進無為市綜治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一廳四中心”的治理矩陣——占地4800平方米的現代化空間內,集成群眾接待大廳、信訪服務中心、矛盾調處中心、綜治工作中心、應急指揮中心五大功能完備的模塊。
整合資源,才能建強矛調陣地。基于“政法工作一盤棋”理念,無為市綜治中心打破各政法單位之間的壁壘,統籌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局以及信訪、住建、人社等部門派員常駐,其他重點部門(單位)輪駐、涉事部門隨叫隨駐,及時參與矛盾調處。同時引入公共法律服務、心理服務、見義勇為基金會等社會力量,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鏈條。
矛盾不僅要化解掉,還要化解好。無為市綜治中心實行“受理+分流”的辦理模式,讓矛調中心運行更規范、更高效。
該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群眾來訪后,工作人員會初步甄別判斷是否符合調解范疇。對權責關系簡單明晰的事項,窗口單位即接即辦,當場處理、現場反饋。信訪事項按照程序受理登記、轉送交辦、督辦反饋、評價結案。涉法涉訴類事項,依法按程序交由紀檢監察、政法部門辦理。調解類事項交由各專業調解機構進行化解。群眾若需要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服務,駐廳窗口設有專業公共法律服務人員,根據進展情況適時開展司法確認、提供訴訟服務。需要心理疏導的,第一時間由專業心理咨詢師介入進行心理干預;對涉及多部門的事項,組織責任單位聯調聯處。數據顯示,自該綜治中心運行以來,無為市共摸排矛盾糾紛2732起,化解2341起。
五調聯動推動“多元解”
因廚房下水主管道堵塞,無為市無城鎮西苑社區月牙山小區居民家中反水,與物業發生糾紛。社區調解未果,上報至無為市綜治中心物業糾紛工作室。
接報后,物業調解員會同無城鎮物業辦、住建局物管中心、社區相關人員前往現場進行查看,了解實際情況。為更好處理糾紛,調解員事先查閱相關資料,咨詢專業法律人士,力求準確劃分責任。隨后,調解員會同相關人員在綜治中心物業糾紛工作室進行調解。經過充分溝通交流,耐心說服勸導,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
“這么多專業人員共同為我們梳理問題、答疑解惑,分析法律責任,我們心悅誠服。”面對矛盾糾紛調處結果,物業公司負責人感嘆道。另一方當事人也表示滿意:“多虧了調解員,問題迎刃而解,不僅節約了時間,也節省了精力。”
無為市綜治中心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行業調解和社會組織調解等多種調解方式,形成“五調聯動”的格局,囊括了社會矛盾多發的全領域。值班調解員多是擁有豐富經驗和法律知識的“老法律人”,根據不同類型的矛盾糾紛,選擇最適合的調解方式,做到“能調盡調、應調盡調”。
“老管工作室”是依托無為市綜治中心設立的“品牌調解室”,負責人管文生具有豐富的群眾調解經驗。“有問題,找老管”是當地群眾耳熟能詳的一句口頭禪。
2021年,謝某在回家祭祖時,發現祖墳上的一棵大樹存在被砍伐的痕跡,墓碑也遭到損壞。經過了解,謝某獲悉其祖墳所在的一片土地已流轉至某花木種植公司,便找企業尋求賠償,鎮、村多次調解未果。2025年3月,管文生接手了這件“麻煩事”,與當事人及親屬聊家常,及時掌握其心理情緒變化及訴求強度,同時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并將情況及時反饋至政府及有關部門,共同協商處置辦法。時機成熟后,老管邀請當事雙方代表來到“老管工作室”,經過長時間的調解,雙方在現場簽訂了調解協議。
在無為,像這樣的調解室和調解員還有很多,如,無為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的“楓景銀徽調解室”、襄安派出所的優秀調解員沙德年……作為“群眾的貼心人”,他們用真誠的笑容、親切的話語釋法說理,化解了一個又一個矛盾糾紛。
三級聯動織密“解紛網”
大到打架,小到斗嘴,每一起看似家常的小事,對于一家一戶都是頭等大事,若不能及時化解,很可能會向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轉化。
無為市紅廟鎮吳某受雇為葉某刷油漆,因索要工資未果,雙方發生沖突,葉某頭部和肋骨受傷。吳某因此被公安機關處以行政拘留并罰款。后葉某起訴吳某索要賠償,吳某心生怨恨,發信息給法院辦案人員,揚言要做出極端行為。得知情況后,無為市綜治中心立即開展統籌調度,指派紅廟鎮人民政府牽頭,組織當地派出所、村委會、基層法庭聯合調解。通過連續召開多場調解會、一對一做思想工作、申請對當事人的司法救助等方式,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成功化解矛盾風險。
無為市綜治中心構建“市級統籌、鎮級實戰、村級基礎”三級聯動體系,通過縱向貫通和橫向協同實現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各鎮、村根據各自實際,制定了不同的工作機制,總結有效可行的經驗做法,最大限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無城鎮司法所通過打造法治品牌——“濡須有法”潤無城以及“和以解憂”惠民生,巧妙地將本地特色與法治精神相融合,細致排查化解轄區內群眾矛盾糾紛,全年共受理矛盾糾紛135件,達成書面調解協議涉案金額累計約1000萬元,切實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
同心社區依托“青青草工作室”,開展案例調解、法律咨詢等活動,普及法律知識,弘揚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以德治促法治。
十里墩鎮綜治中心創設“141”工作法,重點發揮綜治中心的核心引領作用,調動以派出所、法庭、司法所、信訪辦四個單位為核心、其他若干單位共同參與的強大合力,組建一支由社區民警、法官、社區工作者、律師等組成的普法宣傳工作隊,明確工作職責,優化調處流程,為群眾排憂解難。
在“和以解憂”品牌內涵的基礎上,無為市司法局創設“四和工作法”,即建好“和解室”、當好“和事佬”、講好“和文化”、用好“和方法”,引導群眾遇事心平氣和多協商,鼓勵群眾握手言和一家親,營造更加和諧的社會氛圍。
此外,在面對棘手復雜的矛盾糾紛時,無為市綜治中心還會成立專項辦,以集體會商、領導包案、跟蹤督辦等方式推進解決。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在無為市綜治中心接待大廳里,“訴求合理,解決到位;訴求無理,解釋到位”16個字十分醒目。對來訪群眾的訴求,無為市綜治中心實行窗口首問負責制,明確窗口工作人員四項工作職責,建立健全“受理、辦理、反饋、評價、督辦、跟蹤”一攬子解決工作機制,確保群眾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對已解決的群眾訴求和已調解成功的矛盾糾紛,定期回訪當事人,聽取反饋意見,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后可能出現的反彈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和處理,從而將“解決一個問題”轉化為“解決一類問題”,有效減少矛盾糾紛發生。
從基層農村到城市社區,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通過市鎮村三級綜治中心的投入使用,無為市構建起協同調處、就地化解、多元解紛的矛盾聯調格局,推動矛盾糾紛調解“獨角戲”變成平安建設“大合唱”,化解矛盾“一條線”變成社會治理“一張網”,為全市高質量發展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