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初識《儒林外史》這本書,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里那篇《范進中舉》。
故事講述了范進考上秀才后,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參加了鄉試中了舉人,結果因為過度高興痰迷心竅,導致瘋癲,淪為了后世之人的笑柄。
那時我們還年少,讀到其中的故事,不無挖苦,不無諷刺,不無嘲笑。
直到后來,在社會摸爬滾打多年后,讀過全本書,才發現書中的人物的無奈、辛酸和悲涼,又何嘗不是現實。
誠如魯迅的一句評價:“這是一本偉大,但要有人懂的書。”
一起欣賞其中的5句話。
一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儒林外史》中有一個人物,叫蓋寬。
他曾經家境富有,周圍的親戚也都是有錢人。
平時他為人大氣,甚至接濟過不少人。
后來他家道中落,原本他可以去求親戚朋友幫自己一把。
但他不僅不求人,反倒主動疏遠這些人。
有一次,一個年長的鄰居見他十月里還穿著夏布衣裳。
于是勸他說,你如今的生活也算十分艱難了,從前有多少人受過你的惠,你現在可以去求他們幫幫忙。
況且你那些親戚都很有錢,你何不去向他們商議商議,借個本錢,做些生意過日子?
蓋寬卻無奈地說道:
“老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當初我有錢的時候,身上穿的也體面,跟的小廝也齊整,和這些親戚本家在一塊,還搭配得上。
而今我這般光景,走到他們家去,他就不嫌我,我自己也覺得可厭。
至于老爹說有受過我的惠的,那都是窮人,哪里還有得還出來。他而今又到有錢的地方去了,哪里還肯到我這里來!我若去尋他,空惹他們的氣,有何趣味?”
曾經覺得蓋寬太過清高,畢竟動動嘴,說幾句求人的話,就可以立馬改善困境。
后來才明白,若不是看清了人心和江湖,又何必故意撇清關系。
有一句古話說:“求人如吞三尺劍,靠人若上九重天。”
也許人在年輕時,不太懂求人的滋味。
我們總以為,身邊有親戚可依靠,有朋友可仰仗,還有曾攢下的人情可討要。
可真到了你急需用錢,急需幫襯,急需有人拉你一把時,才突然發現:
親戚不來揶揄你,已算是最大的情分,朋友不來譏笑你,已經是最大的仁義。
無論遇到任何困境,最好自己救自己。
不要奢望他人的幫助,也不要高估與他人關系。
如此既不為難他人,也不會讓自己失望。
二
人生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
儒生周進是一個皓首窮經、執著科舉的老童生。
到了60歲,他的學生都中了秀才,自己卻還只是個白丁。
后來,他的姐夫金有馀看他家道艱難,就勸他去省城做個記賬人,也好養家糊口。
書中這樣寫道:
這讀書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難了。
人生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幾時?
周進迫于現實,只得答應。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周進?
每個人都在奔赴夢想的道路上艱難行進,總以為邁過一道道坎,闖過一個個難關后,夢想就能觸手可及。
可一次次的失敗,讓人心灰意冷;
生活的重重壓力,讓人不得不停下追逐的腳步。
有人說:
夢想存在的意義,并不僅僅是拿來實現的;而是它就在遠遠的地方,一直提醒我們可以去努力,可以去變成更好的人。
詩和遠方固然令人向往,但眼前的茍且卻是存世之本。
先做該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用心投入生活,終有一天會收獲自己的圓滿。
三
心用心,反害了自身
在第四回中,惡霸張靜齋想要搶占僧官的田,僧官不肯,只得一直躲著張靜齋。
有一次,僧官在回去的路上,被佃戶何美之攛掇到家里喝酒吃肉,還讓自己的老婆相陪。
正吃著,何美之卻借口離開,沒過一會兒,突然闖進一群佃戶。
他們二話不說就把僧官綁了,送到衙門去報官,說他調戲何美之老婆。
僧官知道這是張靜齋在背后搞鬼,于是急忙向剛中了舉人的范進求救。
范進立刻寫了帖子給縣官,縣官看后,就要拿生事的佃戶問罪。
張靜齋沒想到會把事情鬧大,忙向縣官求情,又花了幾十兩銀子才把事情擺平。
正應了《菜根潭》中的一句話:
“討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虧;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損。”
生活中,有不少人像張靜齋那樣,擁有的已經足夠多,卻還想要更多。
有了名,又惦記利,有了金錢,還想要地位。
成了欲望的囚徒,不擇手段地算計他人,做盡泯滅良心的事,到頭來只會自取其禍,自亡其身。
懂得遏制欲望,堅守做人的底線,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四
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翰林院魯邊修有個女兒,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八股文章寫得極好。
可魯小姐不能參加科舉,于是,魯邊修在她十六歲時,將世家公子蘧公孫招贅為婿,把考舉人進士的希望放在了他身上。
不料,婚后魯小姐發現蘧公孫是個“雅人”,每日只知吟詩作對,無心科舉做官,這讓魯小姐郁悶無比。
魯小姐的母親和養娘勸她,兩家都有家底,就算不能考取功名,也不會缺衣少食。
可魯小姐卻認為祖輩的庇護畢竟有限,做人還是要自食其力的好。
或許,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念頭:
遇事總想著身邊有人相幫,遇難總以為有朋友可以依仗。
甚至幻想著,不愿吃苦就盼著別人為你負重前行。
可人活于世,每個人都在艱難渡劫。
沒有人能成為你永遠的保護傘,也沒有人能做你一輩子的引路人。
想要的安全感要自己給,自己的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很認同的一句話:
“一只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怕樹枝斷裂。因為它依賴的不是樹枝,而是它的翅膀。”
無論前路如何,凡事靠自己,才是你最大的底氣。
五
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聽過這樣一句話:
有人請你幫忙,原指望你幫十分,結果你只幫了七分,對方便覺得你不仗義;
非但不感謝你,反而覺得你欠他三分。
很多人間恩怨,皆出于此。
牛浦郎便是這樣的人。
牛浦郎的祖父去世后,為了辦喪事,他把家中的房子變賣了,無處可去。
祖父的好友卜老爹好心將他帶回家中照顧,過年的時候,還給他送炭火和酒席。
可牛浦郎雖然寄人籬下,卻很看不起供養自己的卜家兄弟。
有一回,牛浦郎假借牛布衣之名,接待候缺知縣董瑛,牛浦郎讓卜老二捧茶,還當著董瑛的面羞辱他。
董瑛走后,卜家兄弟責怪他不該如此,他反倒說是自己讓卜家沾了光,還揚言要讓卜家兄弟挨板子。
后來,卜家兄弟忍無可忍,將他攆出家門。
不由得想起《陰符經》中的一句話:“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人心,永遠是無法滿足的。
有時候,你對別人再好,他也不懂感恩,反而更加得寸進尺;
你毫無原則的仁慈,他不但不珍惜,反而更加為所欲為。
毫無底線的善良,不僅捂不熱他人涼薄的心,還會助長惡,給自己帶來麻煩與傷害。
善良有尺,忍讓有度,不要錯付了善心,懊悔一生。
儒林名利史,千古文章事。
時代在變,但人性未改,沒被世界折磨過,天真善良不難,被世界折磨過還能有情有義,才是真的不易。
范進是范進,范進也是我們。
我們需在無所成就時忍辱負重,也可以在功成名就時放縱一把。
但終歸,要回到生活里繼續堅韌前行。
愿大家能從這5句話中,洞察人性的真相,領悟人生的真諦,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本文來源:“有書”“洞見”,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