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游客成為“歷史改寫者”
這個清明小長假,當大多數人還在踏青賞花時,一群年輕人已經手持"探墓牒",鉆進了真實的古代墓室。
從4月4日到5月5日,洛陽古墓博物館推出了一項名為「古墓奇幻夜」的實景墓室探秘活動。
每晚19:30,參與者手持”探墓牒“進入墓區。10座真實墓室被改造成游戲場景,游客與NPC(非玩家角色)互動,通過解謎任務了解墓葬文化。
“劇本殺+博物館”的組合精準擊中Z世代“打卡社交”需求。小紅書、抖音上,#古墓劇本殺#話題播放量破億,網友調侃:“白天掃墓祭祖,晚上古墓探秘,這很賽博清明!”
這場融合了考古探秘、劇本殺與傳統文化的沉浸式體驗,正在改寫博物館旅游的固有印象,但也有人質疑這是過度娛樂化的危險信號。
作為世界上首座古墓類專題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本就自帶 "東方金字塔" 的神秘標簽。
這里匯聚了從西周至清代的數十萬座古墓,僅帝王陵墓就有 24 座,白居易、二程等名人墓葬星羅棋布。
對比傳統文旅項目,這一創新并非孤例。2024年春節期間,該館推出的“何不秉燭游”夜游活動已引發熱潮,游客持燈籠與NPC互動解謎,話題播放量破億。
而此次清明檔的升級版「古墓奇幻夜」,不僅引入儺戲表演、動態“婦人啟門圖”等元素,甚至開放北魏宣武帝景陵等真實墓室開展劇本殺,能想到這個創意的人實在是腦洞大開。
比如在宣武帝墓室中,玩家需要根據壁畫線索破解墓主的生前遺憾,讓原本嚴肅的博物館教育變得更有趣,提前體驗的博主直呼 "汗毛都立起來了,比密室逃脫更上頭"。
不得不說:洛陽這波古墓劇本殺,精準踩中了年輕人的探秘嗨點。
從30萬到205萬
2019年前,洛陽古墓博物館年游客量僅30萬,長期坐“冷板凳”。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之所以人流不旺,固然有文化門檻的因素,但更多則在于不會互動,自縛手腳。展品擺放整整齊齊,觀眾要么只能走馬觀花,要么硬著頭皮讀說明,逛一圈下來,枯燥又疲憊。久而久之,除非文博愛好者,其余人等便不自覺地漸行漸遠了。對文博資源來說,是極大的閑置和浪費。
命運的轉折始于2023年。
2020年至2022年間,洛陽古墓博物館進行了為期兩年多的閉館提升改造。其間,催促開館的網友多次將其推上中國博物館熱搜榜。
改造后,其核心策略從“文物陳列”轉向“體驗重構”——打破玻璃展柜的模式,允許觸摸墓室磚雕、臨摹壁畫,甚至推出研學課程“古墓尋龍記”。
效果立竿見影:2024年游客量飆升至205萬,35歲以下觀眾占比70%。
傳統博物館的“展柜+解說”模式在此被徹底顛覆。
以2025年春節活動為例,游客通過投壺比賽、NPC對話推動劇情,歷史知識被拆解為趣味任務;而此次清明檔的「古墓奇幻夜」更進一步,將18名專業演員分散于10座真實墓室,演繹東漢刺史的誓言、唐代將軍的哀嘆,讓游客成為“歷史改寫者”。
夜間開放曾是文旅業的空白領域。洛陽古墓博物館自2024年試水夜游后,成功將營業時間延長3小時,并通過燈光、音效營造神秘氛圍。數據顯示,夜游項目貢獻了全年30%的門票收入,且客單價較日間提升50%。
為避免淪為純娛樂項目,劇本殺劇情由考古專家參與設計。例如《古墓探秘》中的“景陵謎案”,實則暗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線索。副館長張建文強調:“守正是創新的底線,我們要讓觀眾笑著進來,思考著出去。”
2024年起,博物館通過“文化創意活動招選公告”引入專業團隊,形成“博物館+公司”合作模式。策劃方將儺戲、沉浸劇場與AR導航結合,市場收益反哺文物保護,形成良性循環。
博物館如何平衡教育性與娛樂性,仍是未來探索的關鍵。你看好“古墓劇本殺”模式嗎?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