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美國外交及外交政策史》
[美]羅伯特·佐利克 著
2025年2月 中信出版集團·新思文化
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當下,美國外交政策與中美關系備受關注。“在200多年的時間里,兩國的關系在友好和敵對之間來回搖擺”,談及中美關系,世界銀行前行長、美國前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在他的著作《論美國:美國外交及外交政策史》中如此評價。
如果說基辛格的《論中國》是從中國歷史文化的語境出發審視中美關系,從而幫助美國人更好地理解中國,那么佐利克的《論美國》就是與之互補的另一面:它將中美關系置于美國250年的外交歷程之中,以詳細的梳理、深刻的洞察和自己多年來的親身實踐,為中國讀者提供了難得的新視角。
近日,《論美國》作者羅伯特·佐利克做客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與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復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吳心伯教授進行深度對談,剖析中美關系的歷史脈絡,理性探討當下美國對華政策,為我們理解美國外交、思考中美關系未來走向提供了寶貴的思路。
以下為本場對談精華內容實錄:
01
《論美國》創作初衷:
以史為鑒,分享外交實踐
佐利克:讓我先講講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在政府工作的時候,經常借鑒歷史經驗,當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時,無論是德國統一、貿易、氣候還是其他問題,都會從歷史中尋找啟發。所以,我想給年輕一代一些建議,告訴他們在關注外交政策時,也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
你們很多人可能學過國際關系或外交政策,也知道現在很多外交政策課程都依賴國際關系理論,也許吳教授也教過國際關系理論。
在我看來,雖然國際關系理論在學術上很有趣,討論起來也很有意思,但在實際外交中卻沒什么用處。相反,我發現從歷史中舉例,雖然不一定能提供直接的類比,但能給人啟發,讓你思考一些問題。
佐利克與《論美國》中文版
大家都知道,已故的基辛格博士在20世紀90年代寫了一本名為《大外交》的書,他通過歷史來探討外交政策,但鑒于他的背景,你們會發現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歐洲的經驗,所以我寫這本書的想法是更多地提供美國的經驗和理念。
你們會看到這本書是圍繞故事展開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像是一部多人傳記,因為每一章都圍繞一個人物和一個問題。所以它并沒有試圖涵蓋美國200多年的歷史,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來思考外交政策。和一些外交政策方面的書籍相比,這本書可能有些不同,這或許也反映了我的個人背景。
除了安全問題,書中還有關于金融、貿易、技術和跨國關系的章節。但我認為,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讀這本書都能讓你了解一些外交藝術,可能是調解、談判,也可能是用一系列理念來制定政策、進行倡導。
所以,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分享外交實踐的經驗,而不是外交理論。
02
理解中美關系的三個主題:
商業機遇、國家實力、傳教沖動
佐利克:再說說中美關系。回顧這本書,我從長期的中美關系中總結出了三個主題:一是對巨大商業機遇的憧憬,但總是差那么一點才能實現;二是將中國視為一個潛在強國;三是美國對中國的傳教沖動。下面我來分別解釋一下。
1784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后,憲法制定之前,一艘名為 “ 中國皇后號” 的船駛向當時的廣州,船上載著40噸來自阿巴拉契亞的西洋參,銷售這些西洋參的利潤高達400%。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 “中國大市場” 概念的第一個例子,這個市場一直在地平線上閃閃發光,但似乎總是抵達不了。不到6年就有30艘船前往廣州,這確實是個大市場。從那時到后來,比如1900年的“門戶開放”政策,都體現了將中國視為潛在市場的觀念。
我樓下書房里有一本書,寫于1937年,叫《四億消費者》。作者當時驚嘆:中國有四億消費者,這是個巨大的機遇。當然,此后二戰爆發使一切都化為泡影。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刻,也能感受到這種對巨大經濟機遇的期待。但這個故事的另一面是,它總是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有時還會讓人感到沮喪,后面我還會再提到這一點。
第二個主題是將中國視為一個潛在的強國。從某種角度看,這非常有意思。我不確定這種觀念是怎么形成的,也許是因為美國推翻了自己的殖民統治,所以對中國有一種共情。1900年,歐洲列強包括英國、法國,還有日本、俄國,都在瓜分中國,把中國變成各自的殖民地或勢力范圍。
給大家一個參考,這在歷史上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但中國人不會忘記,差不多同一時期,他們剛剛瓜分了非洲,把非洲變成了一系列殖民地。
有意思的是,伊萊休?魯特,我在書中提到過他,他后來擔任過戰爭部部長和國務卿,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談道:瓜分中國將是一場悲劇,其嚴重性堪比羅馬帝國的分裂。所以,保持中國主權的重要性,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當然,這也是一個原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富蘭克林?羅斯福把中國視為主要盟友之一,他期望戰后世界有 “四大警察”,即美國、蘇聯、英國和中國,顯然1949年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打亂了這一設想。隨后是 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
但后來尼克松和基辛格再次承認了中國的重要作用。2005年,我提出中國是 “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這一概念,也是基于將中國視為一個強國或潛在強國的理念。如今,美國又出現了對中國實力的恐懼。
第三個主題在大多數外交史中可能被忽略了,因為近年來宗教在外交中的作用有所減弱。但我認為在中美關系中,這個主題很重要,那就是傳教士。
19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對塑造美國公眾對中國的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不僅傳播宗教,還試圖按照自己的理解把現代化帶給中國,他們在中國創辦學校、大學、醫院,帶來了醫療服務,這是一種試圖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模式。當然,這也促使了第一代中國學生前往西方。
舉個例子,雖然這個例子不是復旦,但大家可能知道,清華大學的創辦和義和團運動后的賠款有關。這很有美國特色,美國一開始說不要賠款,但看到其他國家拿了,就也拿了一部分,不過把這筆錢用于創辦清華大學。
因此,清華大學是在庚子賠款的基礎上建立的。1908年,清華大學啟動了一個獎學金項目,此后總計有3萬多名學生赴美留學。實際上,這也是富布賴特項目的起源,富布賴特項目旨在資助外國學生。
這些傳教士還有一個重要作用,他們成為美國了解中國的橋梁。因為大多數美國人不會說中文,了解中國的往往是傳教士的子女,很多美國駐華大使都是傳教士的后代。
看看《時代》雜志的亨利?盧斯,他在20世紀對美國公眾輿論有很大影響力,他也是傳教士的孩子。很多大學也有和中國相關的項目,比如耶魯大學的“耶魯-中國”項目,耶魯大學在美國有點像中國的復旦大學,雖然比不上哈佛,這個項目的起源就和傳教士有關,和俄亥俄州的奧伯林學院有關。
如果你們去奧伯林學院參觀,會看到一座很大的傳教士紀念碑,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試圖培養傳教士,從而建立起了這種聯系。
賽珍珠,她是一位作家,我想她是美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她還獲得過普利策獎。她寫了一本名為《大地》的書,這本書被拍成電影,數百萬的美國人都看過,所以這已經不是精英階層的認知了,普通美國人也通過這些途徑了解中國。
但這里有個復雜的問題,傳教士試圖讓中國接受基督教、資本主義,還有共和理念,問題在于當中國決定走自己的路,不想被改變時,可想而知,美國的反應就像鐘擺一樣劇烈擺動。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如果覺得自己的慷慨提議被拒絕,這種感受比別人直接的敵意更難以接受。
看看這三個主題:商業機遇總是難以完全實現;對中國實力的看法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還有傳教士的想法。可以看出,中美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個人化的。
我們和英國、德國等國家也有密切的關系,但和中國的關系,從這些方面來看是一種獨特的組合。再想想,無論是1900年、1949年、1989年,還是過去十年,都能看到這種關系在不斷變化。
如今的深圳高樓林立,與佐利克1980年造訪時已是截然不同
所以我今天想做的,就是讓大家對這本書有個大致的了解。在我看來,一本歷史書不是簡單地告訴讀者對錯,我試圖強調的主題是通過實用主義來解決問題。但還有一個理念,就是歷史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從我的角度來看,在長期的外交工作中,我努力學習其他國家的歷史以理解他們的觀點。我是美國人,認識當然會有局限,我的語言能力也不如你們。但我認為,如果想要從事對外政策和外交工作,不一定要認同對方的觀點,但需要了解他們的立場。
03
基辛格《大外交》與佐利克《論美國》:
經驗、領域與理念差異
吳心伯:既然你受到亨利?基辛格《大外交》的啟發寫出了《論美國》這本書,在你看來,這兩部杰作的主要區別是什么?你覺得哪本更好呢?
佐利克:我可不敢和已故的基辛格博士比肩,他是獨一無二的。但正如我提到的,當我思考這本書和基辛格《大外交》時,我試圖去理解他基于歐洲經驗所形成的不同視角。接著再講講我從美國經驗出發的看法,下面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基辛格是金句大師,他曾說美國在 19 世紀沒有外交政策,從歐洲安全的角度看世界,美國參與度并不高。但如果從美國的角度看,你主要的目標是在創建聯邦的同時,如何處理一片大陸的定居和領土問題,你得和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俄國人、墨西哥人打交道。
一方面,我們購買領土;另一方面,我們奪取領土,這也引發了一系列長期的外交關系問題。我書中有一章是關于美國內戰時期的林肯和西沃德的,林肯強調的關鍵一點是“一次只打一場戰爭”,這里的重點是,如何避免法國和英國站在邦聯一邊進行干預,因為這很可能會改變戰爭的走向。
總之,他們采取的是威脅與克制相結合的策略,他們向英法表明,如果你們這么做是要付出代價的,但他們也盡量避免做得太過火,因為他們不想同時打兩場戰爭,這是一種觀點。
第二點,正如我們所討論的,鑒于基辛格的背景,他主要關注安全問題,而我把貿易也納入其中。我還談到了財政領域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書中有一章內容是關于一位名叫范內瓦?布什的人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貢獻。
我這么做的一個原因,是基于我參與氣候變化談判的經歷。我意識到,將外交與科學結合起來是一項特殊的挑戰,無論是在生物安全與大流行病、海洋問題,還是氣候變化方面,都要思考如何將這些方面聯系起來。
亨利·基辛格
接下來我想說,正如你們所知,亨利?基辛格是外交政策中現實主義的經典代表,我書中的相關章節,我對這種觀點表示認同,我也探討了權力平衡、調解、聯盟、軍備控制、地區安全等主題,但我也涉及了其他一些主題,我提到了國際法,我覺得在亨利的言論中不太能看到這個主題。
我談到了貿易、跨國事務,我剛剛還和你們提到了傳教士,在基辛格的著作中,你找不到關于跨國關系的內容,因為他不是這樣看待世界的。但我認為,傳教士與中國的關系對于理解一些背景情況非常重要。還有羅納德?里根 ,他最終將冷戰視為一場思想之戰,但同時也愿意進行談判。
所以,我認為我的書是對現有觀點的補充。
04
如何從實用主義的角度
看待當下美國對華政策
吳心伯:我的第二個問題是,從你的書中我能看出,你很重視實用主義精神,你將實用主義視為美國的一種哲學,也是多年來美國外交的一項重要價值觀。以美國對華外交為例,你剛才提到中國的崛起在如今的美國引發了某種恐懼,你如何評價過去三屆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從特朗普第一任期、拜登政府,到現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從美國外交的實用主義角度來看,他們的對華政策怎么樣?
佐利克:首先我要強調,實用主義并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藥,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它試圖突破那些束縛你的學術慣例或教條,相反,它基于經驗試圖了解實際情況、相關人員、制度以及權力關系,目的是取得成果。
根據我的經驗,在一個遠非完美的世界里,如果能取得不完美的成果那也是很大的進步,畢竟一切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
但書中也提到,人們在踐行實用主義方面的成效各不相同,我也講述了一些失敗的案例。我有一章內容是關于林登?約翰遜的,1964年1965年他決定向越南派遣地面部隊,這就是實用主義的失敗案例。
在某些方面,我對伍德羅·威爾遜的一些做法持批評態度,所以我并不是說實用主義總是行得通,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發揮作用。
說到特朗普政府,我想再次強調,我只是在和你們分享當時人們對中國的看法,我并不一定認同這些觀點。
我認為特朗普政府試圖解決的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他們擔心這會構成威脅;另一方面,他們擔心經濟關系不公平,認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占了這個體系的便宜。特朗普總統主要通過雙邊貿易逆差來定義這個問題,雖然經濟學家不會用這個指標來衡量,但這能反映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回顧過去,我曾提出 “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的概念。從某種程度上,中國是在向強國轉變,而不是僅僅在規模上變大。那么,特朗普政府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呢?他們的辦法是簽訂采購合同。
我本人是開放市場的支持者,我可能不會采用這種方式,但我只是想讓你們了解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他們還提出了出口管制措施,這是特朗普政府時期的舉措。然后按時間順序來看,新冠疫情發生后,人們對疫情的起因產生了更多焦慮:是不是有什么陰謀,是不是在實驗室制造出來的等等。
特朗普政府的一些人還將政治問題意識形態化,我認為特朗普本人并非意識形態至上,但政府里的一些人這么做了。
接著到了拜登政府時期,這時國內政治因素變得很重要。我認為拜登總統不想顯得軟弱,所以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試圖修復特朗普政府破壞的一些地區同盟關系。
他延續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順便說一句,我是反對這一政策的,因為我覺得拜登想要與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競爭并不現實,特朗普總能吸引那些失意的人。
但拜登還是選擇了這條路,然后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兩位總統都意識到美中關系在迅速惡化,他們試圖給這種關系設置一個底線,之后又發生了氣球事件,對該事件的處理對雙邊關系來說是一次挫折。
那么,你還想了解現在特朗普的情況嗎?我想這一切變化太快了,我覺得大家都很困惑。如果你感到困惑,別擔心,因為不管在美國還是歐洲,大家都一樣。我猜這確實代表著一些根本性的轉變,問題在于,這種轉變會持續多久,會產生什么影響。
05
美國外交的五大傳統:
理解美國外交政策的鑰匙
吳心伯:我的第三個問題是,你在書中總結了美國外交的五大傳統,那么特朗普歸來將對這些傳統會產生何種影響?
佐利克:我的書中提到了美國外交政策的五大傳統,我提到這些傳統是想說,它們是重要的支柱,能讓我們從中得到啟示。
其中一個傳統是北美地區,在美國的大多數外交政策討論中,人們從不提及北美地區,大家談論的是歐洲、亞洲或者拉丁美洲,卻從不談北美。特朗普確實重新關注起了北美地區,但他的方式與我或羅納德?里根的做法截然不同,他關注非法移民問題、芬太尼問題,還試圖在這些問題上迫使加拿大和墨西哥屈服。
這里給大家一點歷史參考,1846—1847年,美國和墨西哥打過一場戰爭,美國奪走了墨西哥大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領土,這讓兩國關系在之后約100年里都很糟糕。因此,當你回顧《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歷史時,這也是我參與其中的,從我的角度看,它遠不只是一個貿易協定,它旨在通過經濟聯系實現和解。顯然,特朗普的觀點大不相同。
第二個傳統是貿易、跨國主義和技術,這對特朗普政府來說當然是優先事項,但他更多地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在技術方面,我們還要看看人工智能及其他相關領域未來會如何發展。
第三個傳統是同盟關系,我在書中講述的情況是,在最初的150年里美國人不喜歡同盟,因為他們把同盟和歐洲列強聯系在一起。喬治?華盛頓說不要締結永久同盟,托馬斯?杰斐遜說不要陷入糾纏不清的同盟,美國直到1945年才真正推行同盟政策,這種政策持續了七八十年,冷戰結束時,我是試圖推動同盟轉型的人之一。
特朗普對世界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從交易的角度看待世界,我們還得看看這會帶來什么結果,也許這會促使歐洲人增加自身國防開支,為未來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也許這會破壞同盟關系,很難說會怎樣。
第四點是公眾的支持。現在評判還為時過早,新政府才剛剛上臺,很多美國人不確定特朗普在俄烏問題上的走向,也不確定他對烏克蘭的政策。另一方面,他確實在處理一些人們希望解決的問題,比如非法移民問題,所以我們還要看看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
我認為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我提到美國在世界上的目標,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主題,但我的觀點是:它會隨著時間而變化。
對于年輕的美國來說,它的目標是在一個帝國林立的世界里,作為一個共和國生存下來。在美國內戰時期,目標是維護聯邦統一。到了20世紀初,在西奧多?羅斯福和海約翰的時代,更多的是權力平衡政治,這也是 “門戶開放” 政策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目標是實現 “四大自由”。后來又成為“自由世界的領袖”或者不可或缺的大國。
特朗普總統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世界占了美國的便宜。所以我認為他的觀點,帶著我個人的偏見來說,是一種更狹隘的民族主義、利己主義觀點,而不是從體系層面出發。
我的職業生涯一直關注體系、經濟安全等問題,但他不是這樣看世界的。我能給你們的最好提示是,他把生活看作是一場交易。在交易中,個人關系很重要。
06
“我們正處于一些根本性變革的時期”
有三個問題需要格外關注
佐利克:最后我再講一點,不過這可能是我有些過時的觀點。我認為我們正處于一些根本性變革的時期,我無法預測結果,但我可以說三個我比較擔心的問題。
第一,從二戰后開始,國際社會反對通過侵略奪取領土,想想現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情況、這件事的解決方式,可能真的會打破一項非常重要的準則。中國傳統上一直反對改變領土邊界和主權的做法,但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俄烏沖突,在中東也能看到,有人試圖重塑中東國家格局。在非洲部分地區,比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旺達、利比亞和蘇丹,也有類似情況。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特朗普還想要格陵蘭島,對吧?確實如此。
所以,如果這成為一種常態,那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說實話,這讓我有點擔憂,但我只是想幫助你們這些分析人士理解這些情況。
第二點也與之相關,我們剛才稍微提到了同盟問題,回顧20世紀60年代對核擴散的分析歷史,大多數學者認為會出現更多的核國家,但有一個因素阻止了這種情況的發生,那就是美國提供的安全保護傘。
比如20年前,我記得和戴秉國討論過一個有趣的話題,如果美國結束與韓國的同盟關系,你認為韓國在核政策方面會發生什么?70%的韓國人希望擁有核武器,如果美國不再提供保障,他們會怎么做呢?我也不太確定,這可不是輕易能邁出的一步。
但想想看,如果韓國、朝鮮、俄羅斯、中國都擁有核武器,要是沒有美國的同盟關系,你覺得東京方面會怎么想?所以,我不是在預測這些事情,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我們對國際體系存在一些既定假設,如果這個體系發生根本性變化,那可得小心了。是啊,會有什么后果呢?
最后一點,我們之前討論過,世界正日益走向大國競爭的格局。我和美國一些人的分歧在于很多人喜歡用冷戰來類比當下局勢,但我覺得冷戰的類比并不恰當,我認為當下更像是1900年那個大國紛爭的世界。
只不過如今的大國有所不同,會有美國、中國、印度,還有軍事上有影響力的俄羅斯,盡管我認為俄羅斯存在嚴重的經濟問題。歐洲能否更有效地團結起來呢?日本又會怎樣做?
《論美國》內頁丨目錄
在我看來,我對此的擔憂之一是我長期與發展中國家打交道,它們在這個體系中該處于什么位置?
有些發展中國家會很精明,懂得周旋,它們在其他國家之間能發揮一定作用。但我尤其擔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會被排除在這個體系之外。最后和大家分享的一點想法是,經常有人問我全球化是否在倒退,在我看來,從國際經濟、氣候問題、生物安全領域的疫情,再到海洋政策等方面來看,全球化這一現象依然很強大。
發生變化的是全球化的治理,也就是管理全球化的方式,這方面出現了碎片化。再說一次,我不是說歷史會重演,但正如馬克?吐溫所說,歷史有時會驚人地相似。
所以在我看來,當下有點像20世紀初,我可不喜歡那個時代的結局。坦率地說,這些就是你們必須教給學生的內容,因為未來要由他們去解決這些問題。
來源 | 中信出版
排版 | 胡珂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