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新,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副會長。
文化館,一個中國特色鮮明的公共文化機構,與新中國一路同行走過了70多年的歷程。從最初面向工農大眾的掃盲識字、時政宣傳、讀書看報、文娛活動、博物科普、問事代筆、科技衛生知識普及,儼然是兼具“圖文博美”綜合性功能的“勞動人民文教活動中心”,到今天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推動全民藝術普及的主力軍,文化館為繁榮文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強國做出了重要貢獻。在2023年中國文化館年會期間舉行的文化館工作交流活動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先生發表講話時說過一段話:文化館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機構,經過七十多年發展,逐步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體系最完善、內容最豐富、服務最廣泛的載體和平臺。其發展歷程深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特點,也是波瀾壯闊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公共文化領域的縮影。在這段話中,三個“最”,說明了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特點和優勢,唯其如此,才能成為波瀾壯闊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在公共文化領域的縮影。
與文化館在文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踐進程中做出的堪稱“縮影”的貢獻相比,長期以來,文化館的理論研究、學術積淀和學科建設卻較為滯后,與同屬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重要力量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相比,差距明顯。比如,時至今日,文化館事業依然是在學科體系中無專業,在學術體系中無位置,理論調研專門人才缺乏,專業性著述寥寥無幾,研究成果發表平臺非常有限。總體上看,中國特色文化館學的建設尚處于探索起步階段,文化館的基礎理論建設、創新實踐研究與事業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已經成為制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短板。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文化館的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是重要而且緊迫的時代任務。
2014年中國文化館協會成立后,旋即組建了理論研究委員會,開啟了組織化推動文化館理論建設、學術研究的進程。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又組建了我國文化館發展史上第一個專門的研究性組織——文化館發展研究院,進一步加強了對文化館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的統籌協調、組織指導。2018年以來,中國文化館協會理論研究委員會和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先后舉辦了4屆全國性的文化館理論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活動。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從2020年開始,圍繞文化館事業高質量發、鄉村文化建設、基層公共數字文化等重點問題設立開放性研究課題并資助研究。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與中國文化館協會創辦了《中國文化館》輯刊,填補了文化館領域高層次、專業性、學術性期刊類出版物的空白。近年來,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一批高層次的研究力量開始關注文化館事業,介入文化館理論和實踐研究,大學的相關學科中已經出現了以文化館事業為研究對象的博士學位論文,一批年輕的理論研究新銳嶄露頭角。以上種種新舉措、新景象說明,伴隨著文化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作用的彰顯,伴隨著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文化館協會行業“龍頭”作用的發揮,伴隨著文化館理論研究的組織化推動,文化館理論建設薄弱的現象開始改觀,已經展現出了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文化館概論》就是在新局面顯露端倪的背景下萌生動議并付諸行動的。2018年初,中國文化館協會理論研究委員會提出了一個開展文化館理論體系研究的工作計劃,其中包括編寫出一部體現時代特色、具有一定權威性、水平較高的文化館基礎理論教材。從這時起,本書的謀劃和編寫工作就開始起步了。經過廣泛征集意見建議,反復修訂編寫大綱,組織編寫隊伍,研討體例和內容,多次討論修改等過程,以及中國文化館協會理論研究委員會和文化館發展研究院的接力推動,到今天正式出版,已經走過了七年歷程。七年磨一劍,時間不能說長,也不算短。期間正逢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館事業快速發展,新思想、新政策、新技術、新實踐不斷涌現,既給我們定稿成書帶來了困難,也促使我們的著述盡可能去回答時代之問、體現時代特色、反映創新發展。
本書最初的斗膽設想是編寫一本“文化館學”基礎教程。編寫過程中伴隨著資料的發現和梳理、相關理論的涉獵和借鑒、框架體系的設計和構筑、創新實踐的提煉和總結,我們逐步發現,以自身現有的能力和水平,還不足以構建起中國特色文化館學。因此,本書仍以“文化館概論”命名。構建起中國特色文化館學,是我們的理論研究夢想,本書權且作為我們實現夢想征程中的一個節點驛站,我們將為實現夢想不懈努力。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提供授課課件
我們希望,與以往出現的為數不多的幾種同類著述相比,本書能有一些新的發現、新的思想、新的闡述和新的展望。在撰寫過程中,我們想努力體現出如下幾點主導性的思路。
一是把本書定位在文化館基礎理論、基本實踐“入門式教科書”的位置上。由此出發,注重對基本概念的梳理、界定和闡釋,注重對基本工作、基本服務的介紹和分析。我們希望讀者通過本書能夠了解什么是文化館,以及文化館在中國怎么發展演變到今天,文化館在社會系統中承擔什么功能、扮演什么角色,文化館從理論到實踐主要涉及哪些問題、承擔什么職能,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館服務轉型升級取得了什么成果、存在什么問題、未來應該向什么方向發展。總之,我們希望本書能夠反映中國文化館事業發展歷史和現狀的概貌,能為形成中國特色文化館學的框架體系、話語體系做出貢獻。
二是把文化館置于我國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格局中加以審視,注重考鏡源流、拓寬視野、借鑒吸收。所謂源流,包括事業發展源流、政策演進源流、實踐推進源流等,基于“入門式教科書”的定位,我們想努力做到厘清問題的從來所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中國傳統文化“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治學方法應用到本書中。文化館特色鮮明,并不意味著文化館在學術之林、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可以孤立存在,因此,跳出文化館研究文化館,橫向的國內外比較、與相關學科專業的比較,縱向的功能演變分析闡釋、時代特色描繪彰顯,是我們努力追求所想要形成的特色。比如,國外“類文化館”這個概念就是我們首次提出,我們想表達的理念是,即便是中國特色鮮明的文化館研究、文化館學構建,也需要有國際視野,需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三是立足新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踐,反映新進展、體現新變化、概括新特點、展現新趨勢。新世紀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偉大實踐,開辟了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中國道路。在這一進程中,文化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一樣,從理論支撐到政策保障,從體制機制到服務供給,從賡續傳統到創新實踐,都發生了深刻而重大的變化。比如,文化館全民藝術普及的核心功能,建成人民終身美育學校的發展目標,文化館的免費開放和社會化發展,文化館總分館制、服務聯盟和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文化館的職業能力、職業倫理、行業組織、標準化建設等等,對諸如此類問題的介紹、分析和闡釋,二三十年前寫就的同類著述不可能涉及,而在今天則必須面對。我們努力想讓本書的內容與新世紀文化館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實踐同頻共振,希望本書的內容與文化館事業的時代發展水乳交融。
《文化館概論》的編寫和出版,是我們有關中國特色文化館學研究進程中的一個節點。我們知道,與自認為有些許特色和推進相比,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更多,我們期待業界同仁、廣大讀者的意見和建議,為我們不斷推進研究增添動力。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仁的關注和支持,書稿定稿后,北京大學出版社慨然接受,在此一并致謝。
2024年11月改定
作者簡介
李國新,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副會長。
張廣欽,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現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
王全吉,研究館員,中國文化館協會副理事長,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曾擔任浙江省文化館首席專家。
李秀敏,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嘉興南湖學院教師。
目 錄
(本文轉載自“文化館那些事兒”公眾號,有修改)
編輯:Yuem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