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麗/文 咨詢室里,小青爸爸攥著那張皺巴巴的轉學通知書給我看,這個剛強的父親似乎試圖給我證明,他是愛孩子的,他竭盡了一個父親的全力,他做得很好,他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三年前托關系進某中的二十萬支出,此刻化作刺人的冰棱,扎進他泛紅的眼眶:"我像供菩薩一樣供她讀書,她怎么就不明白?"
這個案例讓我想起心理學中的"無效應對"理論——就像用冷水澆花,澆得越勤,根爛得越快。小青爸爸把"付出感"變成了緊箍咒:碎碎念式督促"我花這么多錢,你不得考年級前十?",用平板電腦鎖進柜子的方式替代陪伴,甚至將"別人行你為什么不行"的比較變成情感匕首。直到女兒頻繁發出厭學的信號,他還在認為是女兒矯情,脆弱,直到女兒出現自殺行為,學校讓他領女兒回家,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雖然覺得問題很嚴重,但是爸爸仍然不明白,好吃好喝供著女兒,怎么女兒就厭學了,就抑郁了,就不想活了呢?為了讓爸爸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能夠有同理心,有共情的意識,能夠帶入女兒的角色。我使用了空椅子技術,想讓爸爸站在女兒的角度體驗一下女兒的心情和她的感受。
我請他坐在咨詢室中央,遞上女兒的校服外套:"現在,請你當一回小青。"當模仿他慣常的咆哮"快寫作業!"時,這個中年男人突然僵住——這不是他經常重復的場景嗎?
"可是...我頭疼..."他下意識捂住太陽穴,聲音顫抖。
"頭疼也得寫!錢都花出去了,你磨磨蹭蹭對得起我們嗎!"我提高聲調。
他的肩膀突然垮下來,仿佛背負著看不見的山。
在模擬同學譏諷"你爸給老師送禮才讓你進重點班吧?",他瞳孔驟縮,手指使勁掐住掌心。這個總說"別人行你為什么不行"的男人,此刻終于看見女兒躲在廁所隔間抽泣的模樣。
當女兒蜷縮在椅子上抽泣"爸爸,我好害怕...",他下意識反駁的"怕什么?有吃有穿還怕學習?"這句話原來說的那么理直氣壯,現在卻讓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當他終于意識到自己對女兒的方式確實有問題的時候,我趁機給他科普了一對心理學概念:無效應對和有效應對。
原來我們認為我們做的都是對的,那女兒也應該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去行動。但是沒想到過于沉重的苛責和壓力在女兒那里不是學習的動力,而是變成了學習的阻力。因為讓她內耗變大,她背著沉重的心理包袱往前走,怎么和那些輕裝上陣的同學去比?當她向家長傾訴時,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更沉重的壓力,怎么能和那些有社會支持系統的同學去拼?在心理學上,一個應對除了從正確和錯誤的維度去看之外,還看是有效還是無效,就是對于你想達到的目標,你這樣做對她是助力還是阻力?
空椅子技術揭示的真相令人心驚:當我們穿上孩子的鞋子,才會懂得那些沉默的反抗里,藏著多少未被聽見的聲音。就像小青爸爸最后說的:"原來她不是討厭學習,是害怕學習之后還被指責被打壓,還達不到家長的期待。"
下一次,我們準備去探討一下,什么才是對小青的有效應對。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布者【韓明麗】所有。本App為發布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