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編輯|t
引言
都說普京手里有一張“車臣牌”,可你真要問問,那些車臣武士最怕誰?答案不是美國、不是北約,而是他們鄰邊的哥薩克!
這個騎馬背槍的“邊疆武裝”,才是普京真正的底牌。比忠誠?他們能給他立雕像;比狠辣?戰場見真章。
這群人,蘇聯沒“整明白”,普京卻喂得服服帖帖!
說起普京的“鐵血底牌”,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車臣部隊,尤其是卡德羅夫父子帶出來的那幫肌肉硬漢,刀槍不入的模樣。可如果把歷史的鏡頭往東歐草原一挪,普京最聽話、最能打、最不怕死的,另有其人——哥薩克。
這支隊伍不是俄軍系統里的“正規軍”,但早在十六世紀,他們就已經騎馬帶槍在頓河邊撒野了。
哥薩克人,原本就是游牧民族的混血后代,活躍在第聶伯河、伏爾加河、頓河下游一帶。他們不姓氏,不族譜,全靠勇氣立身。在沙皇俄國時代,哥薩克成了帝國東征南伐的馬背鐵騎。東打韃靼,南下高加索,西掠波蘭,北越烏拉爾。
十九世紀初期,僅頓河一系哥薩克就能調出數萬人。每人一馬一槍,出門打仗連工資都不要,土地、榮譽和宗教信仰,就是全部動力。
可蘇聯一建國,列寧同志第一批就點了哥薩克的“名”,直接啟動“去哥薩克化”。1919年1月24日,布爾什維克高層通過了清算哥薩克的命令。頓河哥薩克成了重災區,被掃蕩、流放、槍斃,幾乎整個族群遭到削滅。
可蘇聯沒料到的是,這批人根本不是靠組織養活的,他們自帶生存能力。哪怕分散、壓制、撤編,哥薩克還能在農莊、集市和邊境哨所里保住血脈。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斯大林突然發現,這些會打仗、能騎射、吃苦耐勞的哥薩克人用得上。于是大赦哥薩克,重新組建騎兵部隊,參戰。
二戰期間,哥薩克組建了40多個師團,參與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關鍵戰役。1945年5月9日勝利大閱兵上,哥薩克部隊是唯一能高舉沙俄軍旗走過紅場的隊伍,地位顯赫。
但戰后,蘇聯又一次邊緣化哥薩克。直到1995年,葉利欽才簽署《哥薩克服役法》,恢復其正式身份。只是那個時期的俄羅斯,正值解體初期,政治混亂,軍隊松散,哥薩克組織再建不成氣候。
真正把哥薩克“調教”回帝國中堅的,是普京。上世紀90年代末,普京剛掌權不久,國內接連爆發車臣恐怖襲擊,莫斯科地鐵、居民樓、軍列頻頻被炸。
俄正規軍調配困難、人心渙散。普京果斷轉向,找到頓河、伏爾加、庫班幾支“剩余哥薩克團”,給地、給權、給法案,讓他們“編外帶槍”,參與邊境安全、反恐任務。
普京還為他們重建“軍功體制”。2005年,他親自推動《關于俄羅斯哥薩克人國家義務法》,明確哥薩克組織擁有地方治安、護林護邊、文藝文化職能。自此,哥薩克不僅名正言順,還能打能唱能抓人,成為俄政權體系里的“民間鷹犬”。
哥薩克組織結構也很特殊。他們自選“阿達曼”(首領),阿達曼對地方長官負責,但執行軍令不走正規編制,而是聽命于總統授權的“戰略任務小組”。也就是說,哥薩克可戰時服役,平時自治;總統有需要,立即開打,無需走議會審批程序。
哥薩克還保留了原始的動員制度。每個男性成年后登記兵役檔案,平時務農、放牧、經商,一旦接到“緊急動員令”,48小時內即可集結。有人統計過,俄境內現有受過軍訓、具備戰力的哥薩克人數超過92萬。這不是一支部隊,這是一個可以隨時變身為“突擊營”的民族。
而普京,需要的,就是這么一支——隨叫隨到、可戰可撤的“秘密武裝”。
誰讓車臣“服軟”?不只是普京,還有北高加索來的“戰斗瘋子”!
說到現代俄羅斯的“灰區戰爭”,車臣無疑是最深的傷疤。1994年和1999年,俄羅斯打了兩場“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內戰。第一輪俄軍顏面掃地,車臣分裂勢力趁機坐大,一度把格羅茲尼變成“獨立共和國”。但第二輪就不一樣了,這回,哥薩克人上場了。
1999年普京剛上任,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他在全國調兵遣將,常規部隊先攻格羅茲尼,而深山打游擊的事,全交給了哥薩克民兵。他們改裝蘇聯遺留下來的BTR步戰車,自帶燃油、補給、夜視儀,在山地夜戰中屢立奇功。
頓河哥薩克第四騎兵營,是這場戰爭里最出名的哥薩克部隊。他們當年一個6人小隊在達伊山口與2500名車臣武裝展開對峙,3天堅守陣地,最終被俄空軍支援救出。這場戰斗被俄羅斯國防部記入“2000年十大關鍵戰役”。
而車臣對哥薩克的恐懼,不止戰場實力。哥薩克有復仇傳統。在第一次戰爭中犧牲的同胞,哪怕只認尸不認人,哥薩克也會代家屬報仇。
他們在車臣山地設伏、襲擊補給、甚至潛入村莊抓人,干得比正規軍還狠。英國《衛報》報道:2001年車臣武裝組織貼出懸賞——凡能斬下哥薩克士兵頭顱者,獎賞1500美元。這個數字,在當時相當于車臣家庭一年的平均收入。
普京當然知道哥薩克這張牌不好打——忠誠但不受控,能打但太莽。但他還是用了,因為他清楚,車臣叛亂分子根本不把正規軍放在眼里,只有靠更狠的手段,才能壓住局勢。
在2003年卡德羅夫父親被炸死后,普京全力扶持卡德羅夫之子接班,但同時繼續派哥薩克部隊鎮守車臣外圍邊境。車臣表面穩定,實則鐵桶包圍。
北邊是哥薩克控制的達吉斯坦高地,東邊是印古什的混編防線,西邊則是北高加索哥薩克村莊重重巡查。車臣青年想出逃,先得過這三道鬼門關。
在這場“圍剿戰”中,車臣武裝屢屢陷入“游擊式圍獵”,從未正面交火,就已被消耗殆盡。可以說,是哥薩克這個“非正規”的狠角色,才讓車臣在2009年被宣布“反恐勝利”。
烏克蘭“陰兵借道”?哥薩克披著民間外衣沖在最前線!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克里米亞“變色”,東烏武裝起義。外界都以為俄軍秘密入境搞破壞,可當時莫斯科口徑統一:“俄羅斯在烏克蘭,沒有一兵一卒。”真是沒有嗎?哥薩克說,不是俄軍,是我們!
東烏開打那年,頓河哥薩克、庫班哥薩克組織,率先發起志愿者征召,武器由“愛國人士”贊助,運輸路線由“民間力量”打通。
最早進入盧甘斯克州的非烏軍武裝,就是來自羅斯托夫的“敖德薩哥薩克支隊”。他們宣布成立“東南人民共和國保衛軍”,配備軍服、軍旗,指揮體系完備,不歸俄國防部指揮,卻執行克宮意圖。
這不是“灰色地帶”,這是“代打戰爭”。哥薩克成了普京可以無限使用、無限否認、無限感激的多面武器。
2015年,哥薩克又在敘利亞霍姆斯、拉塔基亞等地出現。他們不穿俄軍軍服,卻開著俄式裝甲車、打著東正教旗幟、配合俄空天軍清剿極端組織。
普京出訪時說:“我們有很多朋友。”誰是“朋友”?哥薩克不姓俄,俄軍也不認他是兵員,但作戰數據照樣寫上功勞。
哥薩克在外交上也“立了汗馬功勞”。2015年,圣彼得堡哥薩克議會為普京立銅像,形象是身穿紫袍、頭戴月桂冠的“羅馬皇帝”。設計師戈爾什科夫說:“一年時間,才定下這個姿態。”而哥薩克議長說得更直白:“收復克里米亞,是普京的勝利,也是哥薩克的榮耀。”
誰是普京的“刀鞘”?誰是他“出鞘的戰刃”?不是車臣,不是特種部隊,是哥薩克。
他們不歸檔編制,卻有實際動員力;他們不穿軍服,卻打得敵人聞風喪膽。他們就是普京親手培養的“戰場幽靈”,是俄聯邦邊界模糊政策的最佳執行者。
參考資料
哥薩克是車臣人的戰爭克星-文匯網-2018-10-25
揚云飛:從歷史中復活的哥薩克軍團-觀察者網-2017-02-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