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因此而得名。到了清明節氣,自然界恢復了它的勃勃生機,景象開始慢慢變得清秀明亮,萬物都重新復蘇顯現,“細雨不負清明意,春色芳菲入院來”。
清明既是自然的節氣,也是極具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掃墓祭祀和踏青郊游是它的兩大禮俗主題。一朝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掃墓祭祀,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銘記、懷念、致敬,是祭祀文化的核心內涵。念念清明,時時當下,踏青郊游,也是清明的重要習俗,清明時節,細雨綿綿,楊柳依依,正是鳥語花香的盛春時節,是人們笑迎春風,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時光。
無論是掃墓祭祀還是踏青郊游,家人相聚節令美食總是少不了的。在江浙一帶,就有清明節時家家戶戶蒸青團子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最早起源于唐代,蒸熟后的青團子糯韌綿軟,清香撲鼻,是一道特色時令小吃。
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青山翠,花如海,鶯飛蝶戲,姹紫嫣紅,陽光下流瀉著醉人的色彩……
春風在大地寫下詩篇,也將萬物繪成思念。讀懂清明,讓我們更加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在“二十四節氣”中,“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即半個月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分三候,一年共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古人將各“候”均與一個物候現象相對應。這是我們古人獨有的關于時令、氣候、物候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屬于我們祖先的時間哲學,至今仍然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候 桐始華
清明時節,桐樹開始開花。桐指泡桐,也叫白桐。桐花開在清明之時,所以被認為是清明節氣之花。
二候 田鼠化為鴽
鴽,指鵪鶉類的小鳥。田鼠是喜陰之物,鳥類是喜陽之物,清明時節陰消陽長,田鼠躲回洞穴,鵪鶉類的鳥兒則開始出來活動了。
三候 虹始見
清明節后,氣清景明,雨后在天空中開始出現美麗的彩虹了。
與節氣相關的各種民俗,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清明節氣的民俗活動主要有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等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核心,表達了后人對先人的孝道和思念之情,它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踏青郊游
踏青郊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源于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清明時節,風和日暖,自然界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郊游的大好時光。
來源:微信公眾號遠東漫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