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寧夏,有你更精彩
有朋自遠方來,說想吃銀川的老字號,想吃銀川的特色美食。結果威記想了一圈,發現竟然不知道推薦哪個餐廳和美食,這就扎心了!
或許,這也是很多“老銀川”們內心的痛。
說起老銀川味道和美食,還是很多的。就拿餐館來說黃鶴樓,同福居,五一餐廳,銀川賓館,綠洲飯店等等,這些都是很多老銀川的美食記憶集中之地,如今,這些餐館不是消失了就是沒落了。
美食的話就更多了,除了手抓羊肉,還有很多以牛羊肉為主的菜肴,它們扛起了“吃在銀川”的名號。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菜名字還在,可是聲譽卻跟不上名號那么響亮。
有網友就說了:
1、價高質低。特別是hui餐;
2、不是我不想懷舊,你看看銀川那些所謂的老字號都賣的什么價…確實是我無能了,消費不起;
3、實話實說,不管哪里的人做的飯,都是個吃,銀南地區的人做的飯我們也沒少吃,有的做的也不錯,但是現在銀川出了一大批不知道哪里來的不是廚子的廚子來濫竽充數了,不僅擾亂了餐飲市場,還給食客不好的體驗,也給真正想做好地方美食的人貼了標簽,這就不能忍了!
4、銀川餐飲變得越來越沒了精致和豐富的食材,越發的依仗調料的本味;
5、銀川的美食如今都是吃的調料味,而不是美食本身的味道;
6、銀川飲食雖有自己特色,像以牛羊肉為主,口味偏酸辣類似川菜,但又不完全接納川菜吃法。菜單總是那幾樣,缺乏創新。
7、現在很多面館不按套路出牌,像以前干撈面放韭菜、黃瓜或豆芽,現在卻用紫甘藍,味道還只鹽和辣椒味。而且很多店為了低成本好上手,都開面館或涼皮麻辣燙店,不注重味道研發。
8、老銀川面館!還是有很多的,小巷子里面多的是!砂鍋面,臊子面,炒疙瘩,素手搟面等等;
9、過去的面館的面食各家有各家的味道(特長)再就是每家有傳承的手藝(特點),現在基本上都是統一的味道;
10、別的不說,就涼面,涼皮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樣,用的調料都有區別,現在都是咸,辣,酸,沒有香味。
11、寧夏飯菜,配菜辣椒面,西紅柿,洋蔥,青辣椒,口味酸,辣,咸,還有什么?
12、怪不了別人,現在銀川開餐飲店的絕大部分是外地人,真正的銀川人都做房東了;
13、大量外地餐飲沖擊下,銀川面食已失原本味道,必然不好吃。沒有紅辣椒,西紅柿他們還會當大廚嗎?
14、銀川人不擅長開飯館,或者看不上開飯館,導致別的地方的飯館流入銀川,說到底還是自身問題,怪誰?
其實,按照威記來說,老銀川的美食情懷哪去了?本地餐飲協會之類沒有起到作用才是重點。一開始威記以為銀川本地是沒有餐飲協會的,因為本地餐飲給人各自為戰,一盤散沙的樣子。結果在刷消息的時候,竟然發現是有的。
在外省區,很多餐飲協會為了本地餐飲都是在高各種活動和比賽,就是為了擦亮美食這個文旅招牌。可是,銀川呢?記得除了2007年左右的一次烹飪大賽有印象,別的都沒聽說過。
餐飲協會的存在,本應如同橋梁,連接著商家與食客,也連接著本地美食與外界的贊譽。但遺憾的是,這座橋梁似乎并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它未能將銀川的美食故事講得更響亮,未能將那些隱藏在小巷深處的老字號、特色小吃推向更廣闊的舞臺。
每當提及銀川的美食,人們往往只能想到那么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而對于那些同樣承載著老銀川記憶與情懷的小吃,卻知之甚少。
餐飲協會本可以承擔起挖掘、傳承與創新的重任,通過舉辦各類美食節慶、技藝展示、文化交流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銀川的美食。
如今,銀川的美食情懷似乎被歲月的塵埃輕輕覆蓋,等待著有人去拂去,去重新點亮那份屬于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或許,是時候讓餐飲協會真正行動起來,成為銀川美食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讓那些散落于城市各個角落的美食之光,匯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銀川的美食之路,也讓每一個來到這座城市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深藏于心、難以忘懷的美食情懷。
期待老銀川的美食情懷能夠早日回歸!
我是威記聊美食 ,用溫暖的文字,講述美食美味!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