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初的南海水域,上演了一場極具戰略意義的"航母博弈"。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原計劃以常規航速穿越巴拉巴克海峽前往中東,卻在解放軍"海峽雷霆-2025A"演習期間突然加速撤離南海,整個過程比預期縮短近半時間。這一反常舉動被美國《防務時報》等媒體稱為"美軍罕見的恥辱時刻",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解放軍山東艦航母編隊展現的強大戰略機動能力和區域拒止體系的威懾效果。
根據美日防務部門消息,此次事件的轉折點發生在4月1日夜間。當時正在臺島東南海域參與演習的山東艦編隊突然實施夜間機動,穿越巴士海峽直指南海,航向直指卡爾文森號所在海域。這一行動完全打破了美軍預判——卡爾文森號原本比解放軍演習提前一天通過巴拉巴克海峽,理論上應避免直接接觸。山東艦編隊(包括055型萬噸驅逐艦咸陽艦、052D型湛江艦及054A型衡水艦)以日均500海里的高速實施跨區域機動,展現出解放軍航母"動若雷霆"的作戰特性。
日本海上自衛隊"大波"號驅逐艦(DD-111)的監測數據顯示,山東艦在演習期間保持高強度戰備狀態:兩天內完成70次艦載機起降(含40架次殲-15系列),日均20架次的頻率遠超常規演訓節奏。軍事專家分析,這種"訓練即實戰"的部署模式,既檢驗了艦載航空兵持續作戰能力,也為應對突發態勢預留了充足余力。
盡管卡爾文森號搭載了兩個中隊的F-35C隱身戰機(美國海軍首次在作戰部署中實現雙中隊配置),但其技術優勢在解放軍體系化反制面前大打折扣。山東艦配備的殲-15D電子戰飛機可對F-35C的雷達與數據鏈實施壓制,這種非對稱對抗模式讓人聯想到美軍F-22曾被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擊落"的經典戰例。更關鍵的是,解放軍在此次演習中同步出動了攜帶KD-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轟-6K機群,這種射程超1500公里、速度達6馬赫的武器,足以突破美軍航母編隊的防御網。
美國海軍協會網站承認,卡爾文森號的加速撤離與西太地區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體系的成熟直接相關。經過多年建設,解放軍已構建起涵蓋衛星偵察、超視距雷達、反艦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的多維打擊體系,單個航母戰斗群在該區域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
此次事件暴露出美軍戰略部署的深層困境。作為當時美軍在太平洋唯一執勤的航母,卡爾文森號被緊急調往中東應對胡塞武裝危機,導致西太出現"航母真空"。這與1996年臺海危機時美軍雙航母耀武揚威形成鮮明對比——如今面對解放軍區域拒止能力,美軍不得不采取"避其鋒芒"的策略。
對賴清德當局而言,這一事件不啻為沉重打擊。在美國將航母調離的關鍵時刻,山東艦前出臺島以東實施"切斷外逃路線"的演練,直接粉碎了"倚美謀獨"的幻想。正如東部戰區發言人強調:"玩火者必自焚,鬧得越兇滅亡得越快。"
卡爾文森號的撤離軌跡,恰似中美軍力對比變遷的縮影。三十年前美軍航母可肆意穿行臺海,如今卻需規避解放軍演訓區域;過去被動的"沿岸防御"已升級為主動的"遠海管控"。隨著福建艦即將服役,中國海軍"三航母時代"將進一步提升戰略塑造能力。
這場未直接交鋒的"隔空過招",最終以山東艦坐鎮臺海、卡爾文森號轉向中東告終。它既驗證了解放軍"反介入"體系的實戰效能,也向世界昭示:在維護國家統一的核心利益上,中國軍隊有決心、有能力遏制任何外來干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