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 日凌晨,中國馬鈴薯產業界傳來噩耗:山東希森集團創始人、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梁希森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71 歲。
這位從黃土地走出的農民企業家,用半個世紀演繹了一段從 “乞丐” 到 “土豆大王” 的逆襲故事,臨終前仍在為中國農業科技化奮斗。
從討飯娃到地產黑馬
梁希森 1955 年出生于山東樂陵梁錐村,童年時因家境貧寒,10 歲便流落河北討飯。13 歲進入工廠當鍛工,憑借吃苦耐勞的勁頭,18 歲成為車間主任。
改革開放后,他返鄉承包土地種植棉花,用 3 萬元啟動資金創辦面粉廠,此后陸續涉足五金、紡織、建筑等領域。1995 年,他以個人名義注冊希森集團,注冊資本達 2.7 億元,年產值突破 4 億元,躋身山東十強民企。
真正讓梁希森名震商界的,是北京玫瑰園別墅項目。1996 年,他墊資 2.3 億元參與玫瑰園建設,卻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成為最大債權人。1999 年,他以 3.98 億元拍下這座 “爛尾樓”,憑借精準的市場判斷和大膽運作,將其打造成京城高端別墅區。
2005 年,梁希森以 20 億元身家登上胡潤百富榜第 66 位,財富一度超過馬化騰、張朝陽等互聯網新貴。
從地產大亨到科技新農人
然而,正當房地產事業如日中天時,梁希森卻做出驚人決定:回鄉改造農村。2001 年,他投資 4200 萬元為梁錐村建造 136 棟歐式別墅,村民以宅基地置換新居,老宅地被改造成魯西黃牛養殖基地。
此后十年間,他陸續投入數億元,在樂陵打造了許家、臺張等多個 “希森新村”,累計置換土地數千畝,探索出 “以工哺農、以城帶鄉” 的新農村模式。
2005 年,梁希森瞄準馬鈴薯育種領域。他高薪聘請山東農業大學專家團隊,投資 3 億元建成國內最大的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繁育基地。2007 年,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希森集團,成為首個依托民營企業的國家級農業科研平臺。
2011 年,他推出首個自主知識產權品種 “希森 3 號”,此后陸續培育出系列優質種薯,打破國外品種壟斷。
從財富神話到農業脊梁
梁希森的農業版圖遠超育種環節。他在內蒙古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馬鈴薯全粉生產廠,研發出薯麥粉、馬鈴薯面包等深加工產品,形成 “育種 - 種植 - 加工 - 銷售” 全產業鏈。
2021 年接受采訪時,他曾誓言 “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其企業帶動周邊數萬農戶脫貧致富,年銷售額突破 20 億元。
但這位傳奇人物的晚年并不平靜。2022 年,因金融借款糾紛,他在北京玫瑰園的兩套億元豪宅被拍賣。面對債務危機,梁希森仍堅持 “不跑路、不躲債”,將精力聚焦馬鈴薯產業。直到逝世前,他仍在推動企業主板上市計劃,希望將中國馬鈴薯種業推向國際舞臺。
身后評價
梁希森的人生充滿爭議。有人質疑他 “用別墅換地” 的新農村模式,批評其農業項目存在政策風險;也有人贊譽他 “散盡家財反哺鄉村”,稱其為 “中國鄉村振興的實踐先驅”。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用數十年時間,將馬鈴薯這一 “土疙瘩” 變成了 “金豆子”,為中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梁希森留下的不僅是一個年產值數十億的農業帝國,更是一種 “敢為天下先” 的改革勇氣。當中國鄉村振興進入攻堅階段,這位 “土豆大王” 的故事,或將激勵更多后來者投身農業現代化的浪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