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細雨中飄散著淡淡的艾草香。墓園里,人們輕拭墓碑的身影,與山間初綻的杜鵑花構成一幅靜默的畫卷。
在這個連接陰陽的節氣里,
人們祭掃追思,
也難免直面生命的終極命題:
當死亡無法回避,
如何讓告別成為一場溫暖的儀式?
又該如何撫平生者的哀思?
福建衛生報
采訪了從事安寧療護的醫護人員,
希望能從中尋找到答案。
(網絡圖)
生死課堂里的生命智慧
活著是為什么?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名利可能已經沒有那么重要,能平靜安詳、少痛苦地“善終”,才是絕大多數人最大的追求。
福州市第一總醫院安寧療護科主任陳艷,同時也是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的副主任。之所以從事安寧療護,與她從參加工作開始就不斷地見證著生死有關。
“我們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也會收治一些終末期患者,我的老主任潘明繼教授總是強調‘舒緩醫療’、‘帶瘤生存’、‘身心治療’,所以后來我們也很自然地接受安寧療護這個理念。”陳艷表示。
▲陳艷主任耐心地詢問患者情況
這些年來,陳艷接觸到的逝者中有功成名就的企業家,有科學家,有老師,也有普通人,但面對疾病、面對死亡,他們的愿望和幸福感卻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喝了藥,今天終于可以成功排便了,好久沒有那么舒服了。”
“醫生,我好想嘗嘗櫻桃的味道,可以嗎?”
“好想出去走走,再看一眼蔚藍的海,感受一下海風的氣息。”
在安寧療護病房,醫護人員除了癥狀控制、舒適護理外,也常常在幫患者實現愿望。
“只能吃流質食物的患者實在想吃櫻桃,我們就同意他們吃一個,在嘴里嚼一嚼,嘗一下汁水,把不好消化的果肉吐出來。”陳艷說。
?科室團隊還曾想方設法幫助阿姨“翻山越嶺”,實現了她最后想過六十大壽的心愿;
?滿足戴氧氣面罩的4歲女孩去海邊感受海風的愿望;
?讓9歲的白血病復發女孩穿上一套漂亮的公主裙,回到校園上了一堂語文課,與老師、同學們依依惜別;
?叮囑3個月大的白血病女嬰的母親別一言不發,要多抱抱孩子、親親孩子,跟她說話、給她唱歌,讓她充分感受母愛;
?說服怕被別人指指點點的兒子,讓父親放棄治療回家走完最后一段路……
看完這些,你會發現,在生命的最后階段,這些患者的愿望其實都很小,甚至很多都是健康的普通人天天在“享受”的,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熱愛生命呢?
(圖片由豆包AI生成)
見慣了生死 反而幸福感會得到提升
雖然醫護人員都曾見證過生死,但其實絕大多數人還是很不適應經常面對死亡。
陳艷在外科的同事不理解她,手術成功后有成就感,但成日面對終將走向死亡的人卻只有挫敗感;在婦產科工作的同學不理解她,天天見證新生命的到來,是喜悅,是希望,而安寧療護卻天天面對哀傷,太壓抑了!
這樣的感受不僅是其他科室的醫護人員,全國各地也都有不少從事安寧療護的醫護人員、社工因為承受不了太多負面情緒而默默地離開這個群體。
對于陳艷而言,壓抑、難受和不被理解是有的,但見慣了生死,幸福感反而會得到提升。“壓力再大、再難受,至少我能暢快呼吸,不會喘不上氣來;至少我能吃一頓美食,舒緩壓力。”
陳艷學會了從小事中尋求幸福感。閑暇時,她會因為撿到一片特別的落葉而拍個不停,因為看一本好書、聽到一首喜歡的歌而開心不已。
“死亡是一面鏡鑒,看懂死亡,活著就能更通透。活著的時候好好活,活在當下,學會和死亡和解,死亡才沒有那么多遺憾。”陳艷說,“生命的旅途本身就是意義。”
和陳艷有相似想法的,還有福州市長樂區江田鎮衛生院的謝小云護士。
農村人有個傳統,人在彌留之際,最好能回到家里,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程。因此,謝小云常常和同事一起坐著摩托車,為符合居家安寧療護條件的居民提供上門服務,緩解臨終病人的痛苦,開解患者和家屬。
“都是鄉里鄉親的,也都知根知底,很多時候上門看到病人,他們就是哭、悲傷。我就開解他們,‘你有兒有女,孩子孝順,還有啥不知足的呢?’‘咱這輩子沒做啥壞事,也這么大年紀了,活得很值。’‘別人一輩子在村里,你還去過大城市,看過那么多繁華,不遺憾!’……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可圈可點的亮點,都擁有過別人沒有體會過的精彩,人生也就短短幾十年,回顧一下好的事情,把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比,也就沒有那么多的遺憾了。”
學會與死亡和解
春日的黃花風鈴木花期短而絢爛,銀杏長壽見證著生命的輪回,人也和植物一樣,有的平凡,有的堅韌,有的絢爛。
但無論是人還是長壽的植物,死亡是生物繞不開的結局。如何與死亡和解,讓遺憾化作圓滿,卻是一門必修課。
對于疾病引發的死亡,在電影《完美告別》中,鐘欣潼飾演罹患絕癥的母親,通過三代人的親情和解,完成了對死亡的接納。
同樣的,在福建省腫瘤醫院黑色素瘤、泌尿及軟組織腫瘤內科,醫護人員與家屬一起,為患者制作了一本“生命紀念冊”,里面記錄了患者的各種生活照以及在病房的溫情故事,每一頁都是她被愛過的證據。清明祭掃時,家屬帶著紀念冊與逝者“對話”,死亡不再是終結,而是情感延續的起點。
“生命紀念冊”
此外,還可以參考安寧療護醫護人員舒緩壓力的方法,如舉辦讀書會、讀詩會、沙盤游戲、心理疏導等活動,宣泄哀傷。
清明雨歇,那些曾在病房凝視花開的生命教會我們: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當現代醫學在理性與感性間找到平衡點,當每個家庭都能坦然談論生死,我們便真正領悟了清明的深意——在緬懷中學會告別,在告別中孕育新生。
正如敦煌壁畫中“飛天”手持的蓮花,凋零與綻放本是生命的同一首詩,而安寧療護,正是這首詩最溫柔的注腳。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劉偉芳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