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月底,國內市場的公共充電樁數量超過了383萬個。
按照每個月增加10萬+的速度來分析,截止到目前為止,市場中有超過390萬個公共充電樁,另外,如果計算上8萬個“共享充電樁”、4千多個“換電站”,整個市場能夠提供給補能的基礎設施數量,超過了400萬。
去年年底,國內新能源車的保有量是3140萬,其中純電車的保有量是2209萬。
按照比率來算,在不計入“私人充電樁”的基礎上,新能源車和充電基建的比率,是7.8:1,考慮到混動車輛有發動機兜底的特性,本質上不用充電也不會影響使用。
真正和充電樁捆綁的是,2209萬個純電車車主。那么,充電樁和車輛的比率就是5.5:1。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比率并不算小,其實投射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會呈現出充電困難的問題。
一個是,大多數人每天的用電量,不會超過10kWh,每天續航幾十公里夠用了,不少人日常充電,就是家用3.3kW、6.6kW的交流電充電,這已經足夠了。
另一個,充電不是同時進行,且充電樁基本上都配備了雙槍,也就是說整個市場的充電槍數量至少是800萬把級。
本質上來說,更多電車車主用車,是沒有焦慮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群,在特定的場景下會產生焦慮。
比如說,用車強度非常高的群體,買電車就是為了省錢。
我身邊就有個別電車車主,每天穿梭于兩個城市之間,用車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跑業務,年用車強度在3萬公里左右,此前加油、保養的成本在2萬左右。
在換購電車之后的用車成本,控制在了5000元左右,每年壓縮了1.5萬的費用。這部分群體真的會有焦慮,因為真的需要每天充電,而且冬天的續航衰減的確明顯。
另外就是在特定的時間點上,比如說十一、五一、春節等節假日,長途需求明顯,而且車流量巨大,高速服務的充電能力跟不上,必然會促生充電壓力。
但以上的兩個點,都是極小概率發生的事情。
不過電車的這種充電難問題,只要發生一次就會產生焦慮,會給更多用戶帶來心理焦慮,所以我們一直在說這種焦慮停留在思維層面,而不是真正的使用層面。
數據統計,更多消費者每天的用車需求都在50km以內,真的只是日常上下班代步用,偶爾一兩天的用車強度在100km、200km左右,目前的電車也都能應對,完全不是壓力。
電車車主的焦慮,其實更多源自于一種對技術,對產品的不了解。當然,他們焦慮的點或許也不在續航本身。
比如說安全、著火、自燃,這些可能才是他們對電車的一種焦慮,回歸到充電本質上,目前市區內的龐大、成熟基建,充電早就不是一種壓力了。
畢竟每個人的用車強度,一年也就1萬公里左右,分散在每天都不會有太大的用電量需求,更別說那些帶著發動機的插混車型,所謂的充電、續航焦慮,都是自己給自己強加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