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初候·桐始華——天地澄澈,心也澄澈
清明,大節也。
二十四節氣中,唯清明兼具節日身份,為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又與春節、端午、中秋并稱為四大傳統節日。清明在中國人生活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經典吟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但清明的內涵太過豐富和厚重,遠非這樣的集體記憶可以完全概括。清明的內涵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社會的,甚至是政治的。
要讀懂清明,不妨返璞歸真,把心安放在宇宙中,以一顆初生嬰兒般的本真之心,去融入天地萬物,靜心感受清明時節大自然的氣息。
白桐花開清明風。
幾年前的清明時節,走在北京郊野,我第一次驚喜地發現,那高高的桐樹開花了。北京人習慣稱其為泡桐,其實它有著一個雅致的名字:白桐。白桐樹長得高大,需要你高高地抬起頭仰望它,才能看到那高聳的樹冠。桐花有紫有白,花色清淡,卻開得極其熱烈,花朵碩大而不失嫵媚,在高挺的樹干上如疊云飛瀑,縱然只能遠望,亦能感到一種元氣淋漓、樸野酣暢之美。才氣縱橫的唐代詩人李商隱一句“桐花萬里丹山路”,寫活了桐花綻放那繁盛的氣勢。
奇妙的是,盛放的桐花在爛漫之中,卻給人沉靜、素雅的感覺。明朗的天空中,只有同樣高大的柳樹可以和桐花比肩“對話”。已是深春,柳條漸漸顯出了柔嫩的翠綠??茨亲?、白的桐花伴著青青柳條在和風中搖曳,我的心里不禁蕩漾起別樣的溫柔與清朗。
駐足在桐樹下,我為這美好的溫柔與清朗感動了。將“桐始華”作為清明初候,可見古人觀察自然之細致。和李花、桃花、梨花、杏花率先爭春不同,桐樹高大,廣布山野,只有當陽氣盛至化陰之境,桐花才開始爬上高高的樹梢。此時的天地,清澈明朗,新綠蔥蔥,嬌蕊爭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叭f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薄稓v書》對清明之謂的由來的總結,委實精辟!
在時空的交替中,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這一時節的太陽是清新的,萬物是清新的,流轉于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
山水同清,日月同明,這個時期天地萬物的清潔明凈,此前未有,此后亦不再。民國才女林徽因的經典詩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把四月清明的美好寫得淋漓盡致,四月的春,輕靈,光艷,風軟,星閃,細雨點灑,百花鮮妍,“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如此至美至好的時節,為什么老祖宗要把清明作為祭祖掃墓的節日,而使其帶有悲思悲情呢?
清明初候·桐始華 徐冬冬(繪)
在對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傳統智慧的體會中,我對先賢如何去了解和觀察自然界,并探求人類與宇宙之間的關系,多有感悟。深味而知,至美離不開至善。世間的最美,自然要與我們的至愛分享。所以,在清明時節,我們要為故去的親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讓親人知道,即使陰陽相隔,最美好的東西也永遠與其同在。
而在清明盡孝致善的倫理道德之美中,更有古人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和哲思悟道。在惠風和暢、春光明媚時去追思祭祖,是在提醒我們珍惜并敬畏生命的“生”,同時告誡我們盈虛有數,悲欣有度,生命相似相續,人當慎終追遠,節制而行。享受春意盎然的歡欣時不可放縱,感懷生命逝去永不可追時也當悲而不傷。
蘇東坡《東欄梨花》云:“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后漢書·班固傳》有道是:“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清朗,明凈,在自然的境界,在人生的境界,在建設人類社會的境界,都是最美好的一種追求。
“潔”而后清,“節”才能明。天地澄澈,心也澄澈,乃清明之本、清明之魂也。觀《四季》系列之《清明·初候桐始華》,如果你感到了一種澄澈的氣韻和境界,那么,你就讀懂了清明。
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鴽——生動傳神宇宙間
進入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鴽”。對如今的城里人來說,這個從農耕時代走來的物候總結,似乎格外陌生而遙遠。
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對田鼠的釋義很是生動:“鼠,形大如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好在田中食粟豆。”那鴽是什么呢?《素問》是這么說的:“鶉也,似鴿而小。”也就是一種鵪鶉類的小鳥。
田鼠為至陰之物,鳥為至陽之物,喜陰的田鼠因為烈陽之氣漸盛而躲回洞穴,小小的鶉鳥則因為陰氣已經潛藏,終于可以在藍天下自由自在地活動,盡情地在花間鳴唱了。
還記得驚蟄節氣的三候嗎?初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那時,陽氣才剛剛冒頭,蟄蟲才剛剛從漫長的冬天中驚醒。走過了驚蟄,走過了春分,到了清明“田鼠化為鴽”,天地間已然是百花怒放,百鳥飛翔,生機勃勃,亮麗無比。
這意味著,天地走到這個時節,已經發生了煥然一新的大變化,陽和陰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反轉!
碧桃,玉蘭,櫻花,丁香,海棠,連翹……這時的大地,是五彩的;這時的五彩,是濃郁、鮮亮而嫵媚的。目之所及,處處充滿著生動的神采。
《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鴽》妙就妙在這“生動”二字。
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鴽 徐冬冬(繪)
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畫家顧愷之提出了“傳神論”,認為繪畫重在“傳神、寫神、通神”上,這一提法對中國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的繪畫不是以“寫形”為中心,“寫形”只是為了達到“傳神”的目的。
中國藝術無不相通,先有金石篆刻,后有絹紙筆墨。詩、書、畫本為同源,理法一貫,琴、棋也與之相通。儒家、道家、佛家之說,對繪畫、書法各有其影響。當然傳統繪畫受到道家的影響較大,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敝袊囆g對神韻的理解和追求,幾乎離不開“自然”,尤為強調與自然的共融。
故而,在中國繪畫中常見到這樣的情景:峰巒疊嶂,春云出谷,白練飛下,一老翁端坐松下撫琴,琴聲與松濤回蕩于幽谷,再與那瀑聲合而為一,泉音如心聲,宇宙之心與人心相通化之,從中參悟人生。
不管是對藝術,還是對人,中國文化里有一個很高乃至最高的贊美,就是贊其神韻?!端螘ね蹙春雮鳌焚澝谰春氲纳癫桑骸吧耥崨_簡,識宇標峻。”宋代司馬光在《送守哲歸廬山》詩中贊美哲公的風度:“哲公金陵來,神韻自孤秀。”文藝作品的情趣要上升到“神韻”的層次,是歷代中國文人至高的追求。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論述道:“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后全。”明代胡應麟的《詩藪·宋》說得更痛快:“矜持于句格,則面目可憎;架疊于篇章,則神韻都絕?!?/p>
甚至可以說,“神韻”二字,代表了中國藝術的一種精神圖騰。
這種對“神韻”的追求,對“生動”“傳神”的注重,在《四季》的抽象繪畫語言里,得到了新的豐富和強化。
人間四月天,正是大自然最生動的時節,宇宙萬物充滿神采。和傳統的中國繪畫相比,《四季》的筆墨不再局限于眼中所見之百花盛開的生動,亦不再局限于心中所感之春意盎然的歡欣,而是用創新的手法,把宇宙間那種可感可悟卻又難以眼見言述的神韻,淋漓盡致、酣暢痛快地表達出來。
在宣紙上活潑潑流動的色彩里,飛揚的神韻撲面而來,你會看到比現實中的大自然更明亮、更鮮妍的春天。《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駕》的“生動”與“傳神”,由此具有了新的審美表達。
清明三候·虹始見——春雨生情花曼飛
風雨之后見彩虹。這個哲理,源于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日,虹“是陰陽交會之氣,故先儒以為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焉”。
日照雨滴彩虹生,這是多美的景象!而陰陽交會的天地,又該是多么活躍!
此時的天地萬物,幸福地浸潤在氣溫不斷上升所帶來的陽光、雨水和春風之中。閉上眼,仿佛能聽到萬物生長的聲音:田間的冬小麥、山野里的竹筍開始拔節;牛、羊、馬快活地抖著身子;孩子們歡快地嬉戲、跳躍,笑聲飄蕩在空氣里,身體像在抽條,噌噌噌地長高……
最能代表春天的花朵,無不留戀這一年一度亮相的機會,盡情展現著靚麗的容顏,不肯離去。桐花在高高的樹冠上盛放,桃花、海棠俏麗多姿,而艷冠群芳的牡丹就在這春深時節傲然登場。白玉、二喬、墨魁、趙粉、狀元紅、姚黃、藍田玉、豆綠、葛巾紫...好像天下所有美麗的色彩,都集于牡丹一身了。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當百花迎來了花中之王,春天的高潮到來了!在萬物拔節的生龍活虎中,激情怎能不飛揚?
連師道尊嚴的孔子也不禁神往這樣一種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零,詠而歸?!笨鬃娱e暇時與幾個高足弟子談論社會、政治和個人生活情志,曾點的志向簡單樸實,他向往的是:暮春三月,穿上春裝,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零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回家??鬃哟鬄橘澷p。
這是多么富有情趣的春日郊游圖,陽光下,春風里,沐浴、唱歌、遠眺,生命的激情呈現在無憂無慮的狀態里,充滿最本真、最樸素的充實和歡樂。
春天的高潮里,詩情怎能不飛揚?
清明三候·虹始見 徐冬冬(繪)
代表文人雅士情調的經典故事“曲水流觴”,就發生在這個時節,成就了傳世名篇《蘭亭集序》。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的農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沿著蜿蜒的溪水,飲酒吟詩?!疤炖蕷馇澹蒿L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感嘆道,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縱展眼力,開暢胸懷,足以享受到極致的視聽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如此春意濃郁的時節,又怎會少了愛情?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唱詞“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可以說是寫少女懷春不得而生春愁的千古名篇。
對于春天里的情愛,古人的表達是浪漫的、開放的。看《詩經·溱》的描繪:“溱與,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之外,洵訂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庇矛F在流行的語言翻譯,就是:溱河有河春波蕩漾,帥哥美女采蘭水上。美女說:看看去?帥哥說:去過了。再去看看吧?河水之外,河灘寬敞又舒暢。男女相戲喜洋洋,互贈芍藥情意長。
農歷三月三,在許多民族的傳統文化里,也是愛情的節日。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節”延傳開來。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將搖曳綺麗的風情渲染無遺。直到今天,壯族、侗族、苗族、黎族等民族仍保留了這個節日習俗。
淳樸的激情,風雅的詩情,浪漫的愛情,都在“虹始見”這個春意深深的時節伸展開來。在國色天香的千嬌百媚中,觀天地陰陽之變,賞百花爭春之態,畫家徐冬冬對春天的感悟,既有對傳統的延續,也有頗具當代意識的總結。
畫家說,春是生命之初始,自混沌中走來,從無到有,善惡自生。生命的靈魂與天地陰陽平衡所產生的和諧的氣息交融,就是春天的神韻。
原標題:《二十四節氣|清明三候:天地萬物的奇妙變遷》
欄目編輯:吳南瑤 文字編輯:錢衛
來源:作者:文/徐立京 繪/徐冬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