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春風、暖陽,悠揚的音樂、深情的歌曲,加上淡淡的哀傷,共同構成了一場特別的葬禮音樂會。
今年是上海市癌癥康復學校原校長周佩逝世十周年,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成員在上海福壽園270度數字環幕禮廳,為老校長舉行了一場別樣的紀念儀式。
“永遠的周佩校長”
1989年,39歲的周佩被發現患上晚期胃癌,醫生預言她活不過一年。
手術后,她成為第一批加入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的會員。
“1993年,俱樂部打算創辦上海市癌癥康復學校,我給周佩寫了一封信,請她一起來辦學校。當時,她已經在泰國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每月薪水6000元,但接到我的信后,她毅然回國,擔任康復學校每月只有300元津貼的志愿者。就這樣,從副校長到校長,一干就是20多年?!?/p>
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黨支部書記袁正平深情回憶道:“周佩,她是我最優秀的學生、最親密的戰友、最佳的搭檔,也是全體學員最可敬的校長、廣大志愿者最好的榜樣。”
2014年,64歲的周佩癌癥復發,病榻上的她在解放日報主辦的“哎喲不怕”微信公眾號上寫下了64篇感人至深的抗癌日記,與病友們分享自己的抗癌經驗,為無數與病魔斗爭的患者提供精神支持。
2017年,解放日報社攜手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推出話劇《哎喲,不怕》,其中的主角佩蓮正是以周佩為原型。該劇先后在上海、北京演出了22場。
今年,話劇《哎喲,不怕》2.0版將隆重推出,這也是對周佩校長崇高精神的又一次緬懷和紀念。
2014年6月,周佩寫下第一篇“抗癌日記”
2015年3月,周佩臨終前寫下第64篇“抗癌日記”
紀念活動中,學員們紛紛追憶起周佩校長。
董海燕是癌癥康復學校的第4期學員,她說:“剛進學校的時候,我剛剛動完手術,感到非常害怕。周校長叮囑我不要害怕,要像她一樣堅強。如今,我已經在抗癌路上走過了33年?!笔Y金龍2010年被診斷為肝癌晚期,他在來到俱樂部的頭五年里,經歷了大大小小13次手術。在那段難熬的日子里,周校長不斷地鼓勵他,還為他舉辦了“為生命喝彩”5歲生日活動,使他真正踏上了康復之路。
如今,上海市癌癥康復學校已經成功舉辦121期康復學習班、200余期新生患者康復營,近萬名“畢業生”在這里被授予第二次生命的“文憑”。
在現場,上海癌癥康復學校的學員們通過演出合奏《真的好想你》、朗誦《你好周校長》、歌曲《北風吹》、笛子獨奏《攙扶》等,表達了對老校長的深深懷念。
一曲《駝鈴》送別“戰友”
3月21日,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還以花壇葬的形式為抗癌“戰友”們舉行了集體葬禮。這個與上海福壽園合作的公益項目已經持續開展了整整20年。
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會長王文平介紹說,今年共有11位“愛友”(與“癌”諧音)安葬于上海福壽園希愛林。上海福壽園與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聯手打造的希愛林,自2005年建成以來,已有139位抗癌斗士長眠于此。
這場葬禮沒有撕心裂肺的痛哭,也沒有死氣沉沉的氛圍,而是以音樂為橋,連接起此岸與彼岸,通過集體送別的莊重儀式,傳遞出病友們的深深懷念,也讓人們感受到這場人生告別的美麗與尊嚴。從《感恩》的深情吟唱,到《你鼓舞了我》的激昂旋律、《把悲傷留給自己》的深沉內斂,再到《駝鈴》的深切情感,每首歌曲都承載著無盡的哀思與崇高的敬意。
葬禮音樂會現場
在福壽園禮儀人員的引導下,11位“愛友”的親屬依次為親人點亮心燈、點燃香片、敬獻茗茶、拭盒作別,最后將裝有親人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盒安放到花壇中,并撒入“鄉土”和花朵,讓親人在花香中入土為安。這種“不占寸土”的生態葬式充分體現了回歸自然的綠色生態殯葬理念。
中國殯葬行業協會副會長周靜波表示,節地生態葬是未來殯葬發展的重要方向。他稱贊此次選擇花壇葬的11位抗癌斗士作出了將個體生命融入自然循環的崇高表率。
音樂會上,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再次向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捐贈10萬元“希愛基金”,用于幫助生活困難的俱樂部會員就醫和改善生活。
原標題:《她患胃癌25年后復發,寫下64篇“抗癌日記”感動千萬網友》
欄目主編:陳俊珺 文字編輯:陳俊珺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徐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