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南理工大學公布的一份“全校本科生學業預警名單”引發關注。737名學生收到學業預警,兩百多名學生還面臨降級試讀。近年多所高校都在推行學業預警機制。此前,像深圳技術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高校也公布了類似的學業預警信息。
什么情況下學生會收到學業預警?
為什么高校要推行學業預警機制?
發出學業預警后,學校要做哪些工作?
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完成課業困難問題
還能做些什么?
什么是學業預警?“觸發條件”是什么?
學業預警,主要就是學校針對可能或已經出現學習問題的學生,比如曠課過多、掛科頻繁等,通過警示、溝通以及一些幫扶措施,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一項機制。經常有這樣兩類:
考勤預警:針對的是無故曠課累計接近或達到規定時數的學生。成績預警:針對一學期或學年內,不及格課程超過一定數量的學生。
多所高校對于學業預警有各自規定
華南理工大學規定,學生不及格學分累計超過15分觸發預警,超25分則降級試讀,再次不達標者將被勸退。
深圳技術大學則是對當學期取得的課程學分合計未達到該學期所選課程總學分二分之一的學生給予學業預警。
上海理工大學規定,學生在一年級結束時須修滿25學分,二年級結束時須修滿60學分,三年級及以上年級結束時須修滿100學分。教務處每學年向第一次出現不滿足要求的學生進行學業警示,發送“學業警示通知書”。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則根據每學期未通過課程的學分數量進行預警,分為三級預警、二級預警和一級預警?。
上海海事大學規定,對每學期不及格課程門次超過2門且不及格學分超過9學分的學生予以專業預警。
學業預警并非新鮮事 早有相關規定
對學業出現問題、可能無法畢業的學生進行預警,其實并不是新鮮事。早在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就提出,高校應建立學業預警、淘汰機制。各高校也隨即開始探索。
收到學業預警意味著什么?建立這一機制的目的又是什么?來聽專家的解讀。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儲朝暉:很多門考核不合格,顯然是不正常的狀況。至于嚴重程度,它主要是依據多少學科出現問題來進行預警。不同學科考試成績的意味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應該引起學生重視。如果你不采取措施,接下來可能無法完成學業,可能面臨降級,可能面臨淘汰。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 陳志文:比如說從小被父母監管著,被老師監管著,然后到大學“放羊”。還有就是不想學,那么曠課、掛科現象就比較普遍出現。如果他不是一個主觀態度問題,可能學了自己不擅長的,很多孩子在高考志愿填報的時候是盲從,甚至被誤導這個專業就業好,然后就報了這個專業,但實際他根本不適合。我們不要等到學生最后畢業的時候,因為太多掛科導致拿不到畢業證,我們中間就要不斷地進行多層次提醒。比如說,8門掛科就沒有畢業證,我們提前到有4門掛科的時候,就開始提醒。同步往往會通知到家長,形成一個合力,來敦促孩子去學習。
動態監測精準幫扶 幫助學生完成學業
大學教育周期比較長,學業預警機制的建立也傳遞出一個信號,就是高校對學生學業情況的監測更加動態化、常態化,貫穿學生教育培養的全過程。
那么在發出預警后,學校會做些什么?收到預警的學生,還能不能順利畢業?
在廣東醫科大學,對本科學生的學業預警制度已經實行三年多。三年多來,近100名學生收到了學業預警。其中,70%的學生通過學業預警制度的幫扶舉措順利完成了學業。
廣東醫科大學教務部主任 周艷芳:更多的是一種關懷。比如說最早期的關懷式的問診把脈,學業導師以及專業的導師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在其中找一些問題,比如說是學習習慣的問題、學習能力的問題,或是心理壓力的問題;接著進行一些精準性的幫扶策略,既包括學業的幫扶,還包括心理的幫扶。
在北京科技大學,學校每學期都會對學生進行學業研判,把幫扶對象的范圍擴大到所有出現掛科的學生,開展由專業課老師指導的朋輩習題課、一對一輔導等幫扶活動,輔導科目覆蓋數學、物理、化學等多個學科。
北京科技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 高龑:我們劃分了紅黃藍三線的預警機制,如果學生已經有學業警示,或者是即將面臨學業警示,我們就要把他放到紅線關注里面;如果學生的必修課學分完不成70%,我們就要把他放到黃色預警里面;所有有掛科的學生,我們都要把他放到藍色預警里面。通過早發現、早干預、早處理,希望他剛出現掛科的情況下,就能夠得到一定的外界的輔導和支持。
解決“學習困難” 還能做什么?
大學生成為“學習困難戶”,有些是因為主觀因素,比如自主學習能力弱,學校可以對他進行有針對性的預警幫扶。但是有些也客觀存在的,比如報專業時比較迷茫,或者課程跟預期不符等問題,導致學生在完成課業上有困難。針對這類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可以完善?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儲朝暉:我認為不只是在發出預警之后,而是應該在教育教學當中有重新考慮。
第一個方面,高校必修課的內容相對比較多,選修課的內容相對比較少,所以學生的選擇空間就比較少。是不是他喜歡的課,是不是對他的學業有價值,實際上不同課程對于不同的孩子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方面,對學生的考核,實行學年制,本科必須要在四年五年內完成學業,沒有彈性。對于那些還沒有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的學生,我認為學校可以考慮實行一些彈性。由于這個學年制和學分制有差異,這個可能有一些難度。
第三個就是專業方向。在過去幾年的變化當中,一些高校已經設置了轉專業。但是總體來說,轉專業還是存在一些障礙,特別是在學業成績出問題的情況下轉專業。過去很多學校轉專業,實際上在年級要考到前幾名才能轉。
對于那些有預警的學生,一定要了解、調查他們的情況,以此來做預測,而不是說我發了預警了,我就盡到責任了,這樣依然還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