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封特殊的聯名信從廣州送往上海。原29軍參謀長梁靈光(后任廣東省省長)攜7位老戰友,向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市長徐匡迪提出一個請求:建立月浦戰斗紀念館,紀念為解放上海血灑寶山的4000多名英烈。信中特別提及了一位烈士——王里,他是上海戰役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指揮員之一。這位來自句容的團政治處主任,其名字被老將軍們銘記了近半個世紀,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
從鄉村教師到鐵血戰士
1937年冬,在句容淪陷的硝煙中,19歲的鄉村教師王里毅然投筆從戎,兩年后加入新四軍。他參與了蘇中七戰七捷、淮海和渡江等具有歷史意義的戰役。蘇中戰役中,他下唇中彈仍堅持指揮;海安防御戰時,他僅率兩個排就穿插敵陣,引發敵軍自相火并,獲華野首長通電表彰。
新婚即永別的抉擇
時光回溯到76年前。1949年3月,已任253團政治處主任的王里與本軍護士施慕嵐結婚。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上海戰役前夕,懷孕的妻子為他整理行裝。他告別愛人奔赴前線,這一去,便再無歸期。王里曾經說過,“我的生命是屬于黨的,黨要我犧牲的時候,我會毫不足惜,在所不辭的。”這是他對黨的忠誠,更是他對革命事業的無悔承諾。
月浦之戰:最后的沖鋒
1949年5月12日,解放軍在上海戰役的主戰場——寶山,打響了解放上海的第一槍。14日,王里所在部隊接到攻打月浦的命令。面對敵軍的堅固工事和負隅頑抗,王里主動請纓:“我熟悉部隊,還是讓我帶隊去吧!”激戰中,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最終頸部中彈,壯烈殉國,時年32歲。此時,距離上海解放僅13天。
跨越時空的銘記
上海戰役犧牲的7613名烈士中,僅寶山戰場就長眠著4000英魂。2006年5月26日,王里犧牲57年后,“上海解放紀念館”在寶山烈士陵園落成。如今,遲浩田上將題寫的館名依然熠熠生輝,仿佛在回答70多年前的生死之問:什么是共產黨員的"在所不辭"。而在故鄉句容,每年清明,總有人冒雨踏著泥濘小路,為他拂去墓碑上的落葉。
當年,將軍們在信中寫道,月浦之戰是“解放上海戰役中最激烈、最殘酷、關系解放上海最重要的”一役。今天,當江風拂過外灘的鐘樓時,我們是否該停下腳步,在燈火闌珊處望一望——那張永遠留在1949年春天的臉龐,用青春燃盡的黑夜,換來此刻映在我們眼中的星光。
圖文來源|句容市史志辦
文稿|卞慧敏
編輯 | 張玥
校對 | 侍文
審核 | 張瑋
點亮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