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創客公社 江榆潔
去年底,杭州發布《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9年)》,劍指萬億級新賽道;而南京則在2025年3月26日舉辦的2025產業科技創新與投資促進大會上,揭牌宣布成立四大產業攻堅推進辦公室,其中“機器人攻堅辦”赫然在列,決心可見一斑 。
僅隔三日,3月29日,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周紅波便率南京市黨政代表團考察了南京市唯一一家專注人形交互服務機器人的企業——華夏機器人(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機器人”)。
周紅波在現場表示,“開業至今,不到半個月時間內,華夏機器人先后引起了江蘇、安徽兩省省委書記、省長對公司的關注,我也是第三次與‘夏瀾’‘夏起’見面。”
華夏機器人成立于2024年3月,總部位于深圳,2024年12月,在中國(南京)軟件谷落子華東總部,并主導建設了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中心,填補了我國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場景數據采集的空白。
在長三角機器人“暗戰”不斷的特殊時期,能半個月內先后引起 江蘇、安徽兩省省委書記、省長的關注,還前后共計3次與南京市委書記“見面”,這家成立僅一年的企業究竟有何魔力?
創始人曾想“出家”
轉身擁抱機器人領域
華夏機器人創始人沈健,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技術極客”,而是一位曾在計算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
據悉,他曾執掌一家計算行業企業,在計算行業“國產化”浪潮中帶領團隊創下年產值近40億元的業績,但也正是這份工作令他萌生“想出家”的念頭。
“那時候我真的很想出家,因為做計算行業非常累,而且精神上也非常受折磨。”沈健說。
最終他并沒有真的“出家”,卻選擇了創業這條“九死一生”的路。當然他選擇創業的賽道不是計算行業,而是人形機器人領域。
在他看來,這一賽道充滿了“自由度”,讓他看到了比“國產化”更大的價值空間,能夠帶給個人一種更大的成就感。
于是在2024年3月,沈健在深圳創立數字華夏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人形交互機器人研發。同年,他在南京落子華東總部,于中國(南京)軟件谷成立了華夏機器人(南京)有限公司。
公司獨創"1+3+3"產品戰略布局,以巨號?具身智能交互平臺為核心,打造了一套完整具身智能交互系統,該平臺集成了多模態感知、情感洞察和類人垂域智能等前沿功能,為各類機器人產品提供強大的智能支持。
沈健曾強調,華夏機器人要重點打造人形機器人的“交互性”,“人形機器人最終還是要為人服務。所以它要帶給人一種‘親近’的感覺。”
因此,華夏機器人推出的具有仿人面孔、擁有上百種表情的人形機器人“夏瀾”,打破了大眾對于人形機器人只有機械外殼的印象。
目前,“夏瀾”以其高顏值、高智商、高情商的特點贏得市場廣泛關注,已成功應用于政務大廳、商用服務和展館代言等諸多場景,客戶群體包括頭部ICT廠商、頭部銀行、電網企業和國央企等。
在融資歷程上,2024年7月,公司便已完成天使輪融資,資方為人形機器人“獨角獸”智元機器人;2025年3月14日,公司宣布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同創偉業獨家投資。
緊接著3月18日,由華夏機器人主導建設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中心在中國(南京)軟件谷正式成立,旗下機器人“夏起”也首發亮相。作為行業首個基于真實交互場景的平臺,該中心有望填補國內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場景數據采集的空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就已完成數十臺機器人商業交付和數千萬元營收,預計2025年營收將達到數億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成立僅一年時間,華夏機器人就已實現融資、產品與場景突破的“三級跳”,足以見得其實力強勁。
南京的“野心”昭然若揭
打造“機器人突圍”樣本
南京市委書記周紅波對華夏機器人的“特別關注”,背后更多的是對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南京“一把手”通過實際的考察行動將機器人產業在全市提升至核心C位,主要原因或許有以下三點:
一是產業布局的考量。
在南京的產業版圖中,機器人已被提升至戰略高度。2024年底,南京發布了《南京市促進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計劃》),明確提出打造“1+N+1”整機體系:鞏固工業機器人領先地位,壯大協作、物流、醫療等特色機器人,前瞻布局人形機器人。
這一規劃與華夏機器人的技術路徑高度契合,也揭示了南京的野心——既要“守擂”工業機器人,更要“搶灘”未來賽道。周紅波的三次考察,不僅是對華夏機器人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方面成績的肯定,更彰顯了對南京機器人產業日趨重視。
二是技術突破的引領。
目前南京正立足產業基礎和核心優勢,搶抓機器人產業發展新機遇,全力以赴打造“機器人之城”。而搶占“新賽道”,科技創新才是關鍵。
人形機器人技術是機器人產業的前沿領域,其技術難度高、研發周期長、市場潛力大。而華夏機器人在面部仿生技術、深度學習算法、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南京機器人產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因此,在南京這座以創新為基因的城市,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支持作用不斷增強,豐富的產業生態正在加快構建。
三是人才與創新生態的構建。
南京擁有豐厚的科教資源,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數量位列全國前列,具備實現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巨大潛力,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均設有機器人相關重點專業,產業人才儲備和研發優勢突出,為機器人產業再提升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事實上,眼下南京機器人“一核多翼”的產業版圖早已悄然成型:
“一核”即打造江寧開發區為工業機器人核心集聚區,在江寧開發區,埃斯頓以年出貨近3萬臺的成績穩居國產工業機器人“一哥”、匯川技術南京基地年產能達5000臺,補上了整機制造的短板;“多翼”即江北新區、南京經開區、雨花臺區、麒麟科創園、溧水區等圍繞自身產業基礎打造各具特色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目前,南京市已集聚近百家機器人企業,立足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與基礎優勢,《計劃》明確提出,南京市要在三年內實現產業規模翻番,機器人年產量力爭達20萬臺,產業規模超400億元。
因此,周紅波書記三次走進華夏機器人,看到的或許不僅是單個機器人的舞動,更是南京一躍成為“機器人之城”的未來圖景。
南京的這場“機器人突圍戰”,已經拉開序幕。
文章素材來源:
Digit數字華夏:《這家公司,讓市委書記“三顧茅廬”》
路演記:《讓人形機器人有“溫度”背后——有一位曾經“想出家”的創始人》
南京日報:《“機器人之城”,加速崛起》
南京市工信局:《以創新激發動能,聚力打造“機器人之城”》
網絡公開資料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