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行業覆蓋范圍。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如何監控?碳足跡又如何有效管理?目前,一些地方和重點行業已經進行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走進位于國網江蘇電力方天公司的江蘇火力發電節能減排監控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江蘇省火力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實時平均濃度。“我們自主開發建設的火力發電節能減排監控系統覆蓋全省292家電廠、670臺機組、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國網江蘇電力方天公司副總經理孫虹介紹。得益于該系統的建立,截至2024年底,江蘇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3項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10年來分別下降了80%、60%和86%。
當前,我國正推進建立行業領域碳排放監測預警機制,需要進一步摸清重點行業領域碳排放底數與減排潛力。在實現大氣污染物實時監測后,國網江蘇電力方天公司建設了國內首個電力行業碳排放精準計量系統,為碳排放監測預警機制落地做好了技術儲備。“系統已在10家電廠、18臺機組試點,將碳排放核算時間降至分鐘,核算對象細化至發電機組。”該公司專家、江蘇省電力行業節能環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孫栓柱說。
未來,該系統全面推廣后,不僅有助于相關部門掌控江蘇省近五成碳排放量,還能將相關技術經驗在鋼鐵、水泥等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復制推廣,為推動分時分區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精細化計算,加快構建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實施以總量控制為主、強度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奠定基礎。
相較于實現碳排放實時精準監測,做好全流程碳足跡管理則是更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碳足跡是指由個人、組織、事件或產品直接和間接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產品碳足跡就是指一種產品從生產、流通、消費乃至廢氣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內所產生的碳排放,通過明確產品碳足跡的核算系統邊界,可以協助消費者與生產者對產品生命周期內各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進行量化。
位于江蘇蘇州的新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正使用國網蘇州供電公司研發的“智慧碳足跡”管理平臺,對新一批次的卷簾控制器進行產品碳足跡實時核算。
這是江蘇省首個實現對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實時碳排放進行量化分析的碳管理平臺。該平臺通過企業生產運營系統,自動獲取各環節的原材料、產能效率等信息和電表、天然氣表顯示的能耗情況,并基于產品碳足跡智能模型,對產品所涉及的原材料、生產、運輸、使用等全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碳排放當量折算,形成每個批次產品的碳足跡賬本。
“平臺接入用能數據后,可精細化計量企業生產和非生產環節的能耗量,實現對單個產品從‘搖籃到大門’的碳足跡核算,在市場競爭中多了一份籌碼。”國網蘇州供電公司碳資產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楊海舟說。
碳足跡管理正在向更多的行業拓展。浙江紹興先后發布了化纖面料、棉面料和絲綢面料等系列碳足跡技術規范的地方標準,打造了紡織產品碳足跡管理平臺,實現產品全流程、全周期、全覆蓋碳足跡核算。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際上涉及產品碳足跡的貿易政策頻出,對我國產品出口帶來挑戰。加快推進具體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和數據核算,摸清產品碳排放“家底”,是加快構建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重要基礎。
專家表示,建立科學核算方法,系統掌握碳排放總體情況,將為統籌有序做好“雙碳”工作、提高企業低碳競爭力和貿易競爭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堅實數據支撐與基礎保障。如何在豐富龐雜的碳排放場景中,構建起適合我國國情特點、滿足“雙碳”工作需要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還要持續探索。要加強成果應用,合理利用各級各類碳排放核算成果,穩妥有序做好國內碳排放現狀分析、達峰形勢預測等工作,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持。(經濟日報記者 王軼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