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的第一周,CBA結束了常規賽較量,各大獎項和常規賽數據全部出爐,而WCBA正準備展開總決賽的爭奪,一個賽季的征程也要畫上句號。總體來說,中國籃球最頂層的這一年差不多又要過去,可以開始盤點了。
盤點些什么呢?更準確地說,是盤點聯賽,還是盤點中國籃球呢?
盤點聯賽,那當然是精彩紛呈熱鬧非凡。WCBA各種熱點不斷,季后賽下克上層出不窮;CBA的常規賽已殺得人仰馬翻,各家球迷有的開心有的郁悶,雖然沒有中超那么高的上座率,卻也別有一番熱鬧。
但對于絕大多數中國球迷而言,聯賽并不等于中國籃球。在中國籃球各聯賽還無法真正職業起來的時候,大家在意的依然是:有哪些人能脫穎而出,成為國字號的棟梁。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答案比較凄涼。由于中國籃協的政策變更,這一年聯賽的熱鬧,幾乎可以用兩個字來總結:外援。
一眼望去,CBA場均得分榜上幾乎全都是外援的名字,細數之下,中國球員直到第22位才出現,而常規賽MVP胡金秋,只能排到第32位。
CBA總共只有20支球隊,這也就是說,所謂的最有價值球員,場均得分在大多數球隊里連二當家都不算,而他的籃板雖在中國球員中數一數二,在總榜上也只排到第18。顯然,如果不是考慮其他因素,這個MVP獎項怎么也不可能落到中國球員手里。
有評論把這個問題歸咎于中國籃協今年放寬了外援限制,外籍球員得到了更多時間。但實際上這并非今年獨有——近10年來,但凡CBA聯賽允許外援上場,中國球員基本上沒能力憑表現拿MVP,得分王就更沒戲。
WCBA的情況亦無甚區別。國內球員中得分第一的韓旭,在總榜上列第31位。也就是說,曾經貴為世界亞軍的中國女籃的絕對核心,在本國聯賽連前30都進不去。
要知道,韓旭和李月汝曾被中國球迷認為是世界級中鋒,是能和世界頂級中鋒一爭高下的。但在得分和籃板這兩項最重要的數據上,她都在30位之后。要么,是她的能力出了問題;要么,是聯賽的政策和配置出了問題。
其實,無論是CBA還是WCBA,問題都是類似的。中國籃球的水平,的確比不上歐美強國,俱樂部大可以在外援身上一擲千金,換取最直接的回報和快樂。在某些崇尚自由市場的球迷看來,這很合理。
問題來了——在中國籃球聯賽大多數球隊,外援都是絕對核心主力,中國球員只是填補場上空洞的工具,哪怕是國手,也只是更好用一點的工具而已。那么,由一堆或好或差的工具組成的中國隊,在刺刀見紅的國際賽場上能打出個什么玩意?這真是一個極其深刻而殘酷的問題。
其實,解決問題并不難,很多人給出過可行性方案。一種是限制外援工資水平,只允許引進比國內球員稍強的外援。一種是限制強隊外援人數,尤其是擁有國手的強隊,逼迫國手挑起原本屬于外援的重任。而且這兩個辦法還有附加效果,前者可以壓縮各隊日益增長的開支壓力,后者可以增加聯賽的懸念和觀賞性。
但是很可惜,這些可行性的辦法,和恢復聯賽升降級等建設性意見一起被視而不見。所以很可悲,它們也將與中國籃球一起,泯滅沉淪下去。
文/湖北日報記者 郭曉明
圖/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